admin 发表于 2010-12-18 13:25:54

运用意识综述

第三节 运用意识综述
运用意识是主动地、自觉地主宰意识活动,使之符合练功要求的意识活动过
程。如第一节所述,意识活动有内向、外向之分。练气功的运用意识主要是内向
性运用意识,发挥意识的特殊能动作用,从而完美人的身心健康状态,所以我们
把运用意识列为气功第一要旨。我国气功门派众多,各自有其独特的运用意识的
要求。因此,在如何运用意识问题上,不可能对众多门派的运用意识方法逐一介
绍,只能就一些带共同性的根本问题予以综合性的简要介绍。为了便于学习,我
们根据运用意识的方法、原则,达到的目的不同,把古典气功的运用意识归纳为
三种模式:虚静模式、导引模式、意守模式。
Ⅰ、虚静模式
《性命圭旨》中说:“心中无物为虚,念头不起为静。”又说:“有闻如不
闻焉,有见如不见焉,毁誉善恶不入于心,其名曰虚。”《七部名数要记》中说:
“遗形忘体,恬然若无谓之虚,”,“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之静”。从这里可
以看出,所谓虚静是要求练功者达到的一种无思无念的特殊的精神状态。在这种
状态下,人体的生命活动会自然发生向高级跃迁的变化。《性命圭旨》中说:“修
上一关兼下二关者,顿法也,若径做炼神还虚者,工夫到虚极静笃时,精自化气,
气自化神。”《听心斋客问》中说:
“心归虚静,身入无为,动静两忘,到这地位,三宫自然升降,百脉
自然流通,精自化气,气自化神,神自还虚,不必去安炉立鼎、采药物、
看火候。而所谓三元八卦、四象五行,悉在其中。”
于此不难看出,虚静模式只是针对意识领域用功,不注重人体的其他生命活
动——如精、气、形的活动等,而是使精神活动进入虚静状态。这样,一方面可
以使意识活动的自我主宰能力强化,使意元体内各个部分之间的相干性增强,呈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34
现出整体效应,从而使人体生命更加有序。表面看来,虚静模式简单容易,实际
上在传统功法中,臻于虚静的方法非只一途,虚静的表现及静后练功均有很多学
问,下分述之:
一、虚静模式包容的法门
(一)清静法门。《清静经图注》中说:“清者,万缘顿息也,静者,一念
不起也。”《七部名数要记》中记:“专精积神谓之清,反神服气,安而不动谓
之静。”如何达于清静?《清静经》中说:“常能遣其欲则心自静,澄其心则神
自清。”此中又分三法。
1.清静自然法,亦称作“自然无为法”。所谓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
无缘无故的动;自然是指意识自身的“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本然状态。清静
自然法,即通过清静的方法恢复意识的自然体性,亦即意元体的清静灵明,了无
分别的体性。它能反映客观:物来映像,物去像去,不留踪迹;它能发指令,但
发令必有因,因于客观需要,不无故发令,不故意做作。以意元体的自然体性来
对待客观之自然事物,不加任何主观意念。所谓物来则应,物去则消,符合真正
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有物不遗,无物亦不求;感物生念,念物一如,心行一致,
纯任自然,无事时则“寂然不动”,有物时则“感而遂通”。如是则与万物同游,
久之则人天浑化,这是最高级功法,亦称顿法。自古以来,各家无不赞誉之,但
绝少能行之。因为人自出生以后,染上了很多习气,障蔽了灵明之性。或执偏为
遍,或以谬为知,或以杂念为本原,或以静为自性……凡此种种,都难以修炼此
法。若欲修之,可用“万缘放下”口诀。说放下即心念灵明,洒脱无物,任其自
然,自自在在。需知此与不修炼之“放荡不羁”迥别。如果心中有念头,自觉认
为这些念头不符合练功要求,想尽力排遣之,其实这种想法本身不符合“清静”
的要求,唯觉到有念即放下,放下即空静,所以古人云:“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念起是病,不续是药”,一觉即放。功夫进展后,则要与念为一,此即“一念
妄时真归假,觉念合一念亦真”。六祖慧能说的“慧能无伎俩,不断百思想”,
亦即此境界,修此需从明理明法悟入。
2.观空无法。空无法门是清静法门中又一形式。《清静经》中说: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遗也。能遗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35
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
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
从气功高级境界上讲,任何事物都处在空态。即佛家说的:“色不异空,空
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如何理解呢?试以现代科学比附之:任何物质
中都有空隙。以原子而言,由质子、中子、电子组成,而原子核只占很小位置。
电子空间很大,正因为如此,宇宙天体中的白矮星的质量大大超过地球物质质量。
据说使地球密度达到白矮星的程度,地球的体积仅有蓝球场那么大,以白矮星来
看地球,岂不是处处皆空吗?我们看空气是空的,空气中不是也有各种分子吗?
能明了这一点,即可从道理上明了万物之空态。
另外,在超常功能态下,万物均有其空间整体性的“空态”,此不赘述。具
体方法可以观虚空的一无所有,而后闭眼体察空态,尤其是晴天看蓝色天空效果
更好。
有了观境空的基础,可以观自身空,闭眼观察自身,从空无之境界起,譬如
先观想虚空,然后将观虚空之感移观自己身体。开始可能什么也体察(感觉)不
到,久之可能产生内视功能。另外,还有一种具体的观空秘法,方法:凝视一物,
目不瞬,心不动,片刻即觉目胀流泪,仍凝视不动,所视之物轮廓逐渐模糊,进
而呈现空无状态。练功者若能从此悟入,则可直达上乘。
3.守中法:这里所说的中,不是中外之中,而是指的一种特殊存在。李道纯
在论中和时说:
“礼记:喜怒哀思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未发,谓静定
中谨其所存也,故曰中。存而无体,故谓天下之大本。发而中节,谓动时
谨其所发也,故曰和。发无不中,故谓天下之达道。诚能致中和于一身,
则本然之体虚而灵,静而觉,动而正,故能应天下无穷之变也。”(《中
和集》)
《性命圭旨》中说:
“心性者,本体也。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道之守中者,守
此本体之中也;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道之得一者,得
此本体之一也;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
一而贯之也。”又云:“惟此本体,以其虚空无朕,强名曰中;以其露出
端倪,强名曰一。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又说:“而说这
个窍,元是廓然无际,神妙莫测的。元是浑然大中,不偏不倚的。元是粹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36
然至善,纯一不杂的。昭昭乎本是园明洞彻而无碍。以为有,不睹不闻,
奚所有也;以为无,至灵至神,未尝无也。本无方所,亦无始终……乃乾
坤之灵体,元化之玄枢,人人性命之本原,天下万事万物之大本。太易所
谓太极四象八卦皆由此出,大舜之谓中,孔子之谓一。”
若能明了“中”的体性后,有意念体察其存在,则可直达本原。此法归于意
守模式中亦可。各模式之间本无严格界限,只是为了学者方便,人为地划分而已。
(二)止念入静法门。对于入,《资治通鉴》中说:“入静者,静处一室,
屏去左右,澄神静虑,无思无营。”古语云:“大道教人先止念,念头不止是枉
然。”常人思绪万千,必须借助一定的方法驱除杂念才能入于静境。此属有为法,
亦称渐法。
1.反客为主法。练功时心中产生念头,难以排遣,不能入静时,可采用此法,
主要有三种形式:
①与具体实事有关之念头:念头若是属于能及时处理的事情,最好停功先处
理完该事物再练功。念头若是不能处理的事情,就把念头想到底,把各种可能性
(尤其是最坏的可能性)都想到极点,这样反而会导致心神安静。
②若属理性念头,则可以顺着当时心绪任其自然地想下去,很可能会导致正
确结果,很多灵感就是这样产生出来的。
以上两种都是初练功者的权宜之计,不是根本方法,更难以使练功者臻于上
乘。
③念头体察法:当念头出现后,就认真思索,体察念头本身的体性,有无体
象和位置,以及念头从何处产生,有无时象等等。如此分析,体察结果是一无所
得,即可逐步进入虚静状态。据载,禅门二祖慧可请达摩予以安心。达摩说:“将
心来。”慧可说:“觅心不可得。”达摩说:“与汝安心竟。”这一过程即此法。
2.注意念头之间的精神状态。任何念头都是时断时续的,当前一念头消失,
后一念头未生起时,脑内呈现虚静状态,这与《中庸》中说的:“喜怒哀乐之未
发谓之中”的境界是相同的。若能集中于念头的间隙,念头就会自然消灭。
上述的两大法门虽有无为与有为之分,但都属虚静模式的运用意识,其主要
特点是完全在意识领域里用功。由于意识的无形无象,古人对此又称为无心功夫。
至于用功方法,释知讷将其归纳为十类,颇简捷明了,现录于下:
“从来诸师说,做无心功夫,类各不同,今总大义,略明十种。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37
一曰觉察。谓做功夫时,平常绝念,提防念起,一念才生,便与觉破,
妄念觉破,后念不生,此之觉智,亦不须用,妄觉俱忘,名曰无心,故祖
师云:‘不怕念起,只恐觉迟。’又偈云:‘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妄。’
此是觉察息妄功夫也。
二曰休歇。谓做功夫时,不思善,不思恶,心起便休,遇缘便歇。古
人云‘一条白练去,冷湫湫地去。古庙里香炉去。’直得绝廉纤,离分别,
如痴似兀,方有少分相应。此休歇息妄功夫也。
三曰泯心存境。谓做功夫时,于一切妄念俱息,不顾外境,但自息心。
妄心已息,何害有境,即古人夺人不夺境法门也。故有语云:‘是处有芳
草,满城无故人。’又庞公云:‘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此是泯心存境息妄功夫也。
四曰泯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诸境,悉观为空寂,只存一
心,孤标独立,所以古人云:‘不与万法为侣,不与诸尘作对。’心若着
境,心即是妄。今既无境,何妄之有。乃真心独照,不碍于道。即‘古人
夺境不夺人’法门也。故云:‘上园花已谢,车舆尚骈阗。’又云:‘三
千剑客今何在,独计庄周定太平。’此是泯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五曰泯心泯境。谓做功夫时,先空寂外境,次泯灭内心,既内外心境
俱寂,毕竟妄从何有。故灌溪云,十方无壁落,四面亦无门,净裸裸,赤
洒洒,即祖师‘人境两俱夺’法门也。故有语云;‘云散水流去,寂然天
地空。’又云:‘人牛俱不见,正是月明时。’此泯心泯境息妄功夫也。
六曰存境存心。谓做功夫时,心住心位,境住境位。有时心境相对,
则心不取境,境不临心。各不相到,自然妄念不生,于道无碍,故经云,
‘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即祖师‘人境俱不夺’法门也。故有语云:
‘一片月生海,几家人上楼。’又云:‘山花千万朵,游子不知归。’此
是存境存心息妄功夫也。
七曰内外全体。谓做功夫时,于山河大地,日月星辰,内身外器,一
切诸法,同真心体,湛然虚明,无一毫异。大千沙界,打成一片,更于何
处得妄心来,所以肇法师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此是内
外全体息妄功夫也。
八曰内外全用。谓做功夫时,将一切内外身心器界诸法,及一切动用
施为,悉观作真心妙用。一切心念才生,便是妙用现前,既一切皆是妙用,
妄心向什么处安着,故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志公十二时歌云:‘平旦寅,狂机内隐道人身,坐卧不知原是道,只么忙
忙受苦辛。’此是内外全用息妄功夫也。
九曰即体即用。谓做功夫时,虽冥合真体,一味空寂,而于空寂中内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38
隐灵明,乃体即用也。灵明中内隐空寂,用即体也。故永嘉云:‘惺惺寂
寂是,惺惺妄想非,寂寂惺惺是,寂寂无记非。’即寂寂中不容无记,惺
惺中不容妄想,所有妄心,如何得生。此是即体即用灭妄功夫也。
十曰透出体用。谓做功夫时,不分内外,亦不辨东西南北,将四方八
面只作一个大解脱门,园陀陀地,体用不分,无分毫渗漏,通身打成一片,
其妄何处得起。古人云:‘通身无缝罅,上下忒团圆。’是乃透出体用息
妄功夫也。
以上十种做功夫法,不须全用,但得一门功夫成就,其妄自灭,真心
即现,随根宿习,曾与何法有缘,即便习之,此之功夫,乃无心之功,非
有心功力也,此个休歇妄心法门最紧要,故偏多说。”(《直心直说》)
二、虚静模式的生命活动变化
虚静模式最根本的要求是精神上的虚静,以此影响人体生命活动,为此首先
需了解何谓静,静的层次以及各层次的表现。
(一)何谓静。静是指练气功中的宁静的精神状态而言。古人称为虚静(指
一念不起)或坐忘。需知入静以后虽然对外、对内都处于不反应的宁静状态,但
异于现代生理学中所指的抑制状态。因为其中尚有灵觉存在,此正如《内功图说》
中指出的“静息思虑而存神也”,即使“坐忘”的“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
似乎是什么都不知道了,其实不然,因为后面尚有一句“同于大通”,既然能察
知自身,同于大自然的大通状态,说明其中尚有灵觉存在。正如《淮南子》中所
说:“孔子谓颜回曰:吾服汝也忘,而汝服我也忘,虽然汝虽忘乎吾,犹有不忘
者存。”现代科学也证明气功的入静,既不同于清醒的兴奋态,也不同于睡眠的
抑制态,而是一种特殊的第三状态——气功态,是更加优化的生命态。诚然,现
在所描述的那种气功态,只是虚静的初级表现。为了便于理解,试以实数的序列
为例说明之:正数比附兴奋态,负数比附抑制态,而入静的气功态则相当于零。
当然,入静达到“零”态的静,是需经历若干层次的。
(二)静的层次
1.念住。念住指意识活动中的概念性活动停止,这是虚静的第一步,达到这
一程度,也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只要有一个想要虚的念头,都不是虚静,正如《韩
非子》中所说:“其意常不忘虚是制于为虚也。虚者意无所制也,今制于为虚,
是不虚也。”想为虚的念头尚且如此,其他念头就不待言了,一个初练气功的人,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39
很难做到。因为人们的正常生活,无时无刻不接受外界刺激而引起意识活动——
常人的这种外向的思维活动已成了习惯势力。练气功就是改变这种状态,要学会
内向运用意识,因此必须有一个顽强的意志,刻苦锻炼,长期坚持,往往需要经
过坚忍不拔的努力,才能使杂念逐渐减少,古人有“五候”之说,由初不知静,
到念多静少,至念静均等,到念少静多,直至最后达到虚静。在虚静状态下,大
脑的活动有序化增强,一方面可以减少真气的消耗,另一方面,减少了对人体生
命活动的扰动,使之按照其自然规律进行活动,从而显出生机盎然的气象。《黄
帝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正是指此而言,充足了的真气,反过
来又增强对神的濡养,使之功能更加敏锐,即古说的“静养灵根气养神”。
2.与生命活动相关的思维中止。随着入静程度的加深,各部功能得到加强,
即使身体各部受到一些刺激,气机仍能保持畅通,不易形成滞点。于是因刺激引
起的脑兴奋随之消失。更不会引起诸如反射之类的运动了(如果各部信息不畅而
产生了各种感觉,即使停止了概念活动,仍是未达到高度静境)。在此基础上发
展,呼吸即可停止,即古说之“息住”。这时呼吸微弱到几乎察觉不到,再进一
步心跳亦可停止,即古说之“脉住”。至此,宏观的生命活动都停止了,身体各
部分的生命活动基本上进入了微观层次,平常的各种刺激基本上清除了。脑内活
动不再受扰动,从而恢复了它本来的面貌。人体的生命活动,开始摆脱意识活动
的羁绊,恢复固有生机,使人的健康梯度得以提高。以后之发展有两途。
①如果能主动地在意元体中进一步解除有生以来建立起的偏执参照系的束
缚,建立起完满参照系,即可发挥出意元体的全部性能,对客观世界(包括对自
身)的认识也就进入整体化层次。这就是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然而这仍不
是究竟,《道枢·坐忘论》中说:“虚无之道有浅深焉,深则兼被于形,浅则惟
及于心。被形者,神也;及心者,慧觉也。慧觉者,身不免于谢焉。”佛家说:
“见性”以后仍有功用在,即指以后之修为而言。只有达到形气统一于神,才能
臻形神俱妙之实像层次,即意识混元。
②如果不在意识领域用功,而是“静观自身”,则将促使周身气机变化,呈
现先天气大显像,以后则进入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境域,走上了道家的
“结胎”的道路。由于后天形成的参照系未破除,尚需在“演神”后,续做九年
面壁的虚静功夫。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40
气功入静模式初期与中期都是练静功,对人体生命活动的影响基本属于静观
其变。一是入静的内向意识,使体内真气减少消耗,得以积聚;一是避免了意识
对身体各部生机的干扰,恢复自然。然而到了后期则均需按理行功。
虚静模式是古典气功的主流派,然而纵观气功史,能完成其全过程者,寥若
晨星,因为虚静的第一步就很难达到。

admin 发表于 2010-12-18 13:26:41

Ⅱ、导引模式
与虚静模式相反,本模式充分利用意识对形、气的统帅、强化作用,积极主
动地运用意识导引气机的开合聚散,使之流通、升华,使生命运动朝着有利方面
转化。这里说的导引是广义的导引,包括导引气机、导引呼吸和声音、导引形体
以及导引意识。
一、导引气机
用意念主动地直接导引气机,使之发生变化,意念导引之气是混元气。《金
液还丹内篇》中说:“元气者,身中混元之气,人之根本也,念住则气停矣,神
行(指杂念)则气散矣。”《青华秘文》中也说:“人之一气在身,由念而动。”
鉴于意识对气的统帅关系,所以只要能集中精神,专一心念,就能起到导引气机
的作用。古人虽无此名称,但细探究则可发现,很多功法都在一定程度上运用意
识导引气机,它可以做为独立功法,如古法的采气,服五方气,服日月星辰之气,
服沆瀣之气等都是用意念导引外界之气为我所有;古之行气术,则是用意念导引
气机按一定路线运行,后世的意念周天功即属此范畴……意念导引也可以作为辅
助功法出现,如周天法门——除自然周天法门外,都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意念导引,
即使是正宗龙门派的卦爻周天也是如此。试分析之。小周天的进阳火,退阴符按
规程行九六呼吸,实际上也是用意念导引着气按一定的路线行走。由于意念集中
在一定线路上以引聚真气,呈现周天反应。而所谓引天罡之气入己身,则是以意
念采气入身。古法之大周天运行,奇经八脉的运用,多是意念导引所致。需要指
出的是,意念导引除上述纯意念导引外,还有通过意识的想象,予以导引气机之
方法,如十二宫神的存思,头部九宫神的存思。《灵宝毕法》的婴儿姹女的结合……
佛家密宗的中脉运行,五方气的运用,以及很多功法的开天门,都是意识导引气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41
机模式。以此模式练功,必须从有为到无为,即开始时着意于按规程导引,久久
行之,就成了定式,习以为常,内部气机形成了规律,这时必须放弃用意导引。
即古说的从“转FA**Lun”到“FA**Lun自转”。这时意念必须从发指令地位改换成“静
观”地位,否则不仅功夫不能上进到气意“合二为一”的层次,而且尚有神劳气
耗之虞。在这过程中,要不断净化自己的意识,尔后之“结丹”、“丹光”充斥
周身,又需要进一步意识导引。
需知意念导引气机的同时,意念本身也受到制约,杂念相应减少,进而达到
一其念,直至神气一如。所以,可以认为导引模式,是气与意相互导引趋向练功
境界的互相促进的过程。
二、导引呼吸和声音
呼吸是常人的最基本的生命活动之一。它有促进人体气机的升降开合作用与
强化真气的生发作用。意识导引呼吸使之服从一定的练功规律,以加强呼吸对人
体生命的作用,称作导引呼吸。由于呼吸作用而引动气机变化则称作呼吸导引。
前者是由意识引动呼吸,后者是呼吸运动引发气机变化,所以我们认为导引呼吸
是间接引动气机变化的方法。如经脉周天的第一步功——神与气合,即是用意识
和呼吸结合,导引呼吸的吸降呼升,从而引发丹田真气发生。然而由于人体的基
本生命活动——升降开合在常人身上也在不停的进行着,而且与呼吸这一生命活
动紧密联系着,所以导引呼吸就可以直接影响气机变化。导引呼吸虽然也可影响
人体经脉之气(主要是借吸以强化升,借呼以强化降),但更主要的是影响人体
混元气的变化。人体混元气的运动重开合——升降统一于开合之中,其规律则是
呼开(呼气时内气外放,毛窍、穴道开张)吸合(吸气时外气内收,毛窍、穴道
随着入气随收随合)。通过导引呼吸可以逐渐引发先天呼吸(体呼吸、胎息)以
至于“息住”。
导引声音。发声可以引动气机的开合升降。按练功规律意念引动发声,称作
导引声音。由发声引动气机变化,则称声音导引。此法对人体气机的影响有声腔
共振作用,其中有颅腔、鼻腔、口腔、咽腔、胸腔、腹腔等共振的区别。佛家密
宗念咒所起的作用,多属此类型。另外,不同的声音,尚可引起气机的升降开合
的变化。一般来说,发音属开口呼者(无īūü——介音字音多属之),引气外开;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42
发音属合口呼者(有īūü——介音字音多属之),引气内合……集中精神发音又
可收到收慑心神之功。
需知导引呼吸或声音,其目的是促进意气变化,利用呼吸或声音是手段而不
是目的,所以当真气充足并意气结合后,就必须舍弃之,否则反而成累。古法有
把声音导引与意念导引周天结合起来练功者,如把唵、吗、呢、叭、咪、吽六字
分布在小周天路线上的不同部位,以此来加强凝神作用,进而激发体内元气的生
发。即使是再繁杂的一些,如体腔八卦九宫发音法,十二宫(前后三关、三田)
发音周天运用,实际也是意念周天,加发音引动而已。
三、导引形体
用意念主动地导引形体,使之符合一定的要求,为导引形体;由形体运动促
进内气流通为形体导引,此即古说的“神注庄中,气随庄动”。由于人体是一个
以五脏为核心的以经络维系的有机整体,所以当形体按特定规律运动时,即可影
响、牵动全身气机变化。古所谓“导气令和,引体令柔”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
可以通畅经络,可以强健脏腑。像古法养生十三式、八段锦、峨嵋十二庄、易筋
经等都属于此。
征诸实际,一种功法往往是汇集数种导引方法于一炉,巧妙地结合,灵活地
运用,纯用单一方法者较少。
四、导引意识
以上数法都是把意识活动和自己意识之外的生命活动结合,使念头专一。此
法则是主动地指令意识去想特定内容。呈现意识的自我引导。可以专注于任何一
个念头——一般是对练功有利的念头——所谓“以一念代万念”。也可以体察每
一个念头,实际上若能体察每一念头,不生厌弃喜乐之心,则可事事虚静,即古
说的“不离相不住相”的一相三昧的高级境界。关键在于能否体察之,即内在的
“主人翁”是否处于灵明状态。古人说的“主人翁惺惺否”?能不忘体察,即是
“灵明在躬”。当然只有达到察而不察,不察而察,察无所察,察所一如境界才
是一相三昧。在此以前,只是导引意识阶段。亦可导引意识体察意元体的无形无
象虚灵均布体象,这又近似于自然无为法门。
导引模式在古气功正宗看来,是左道旁门,不值一提,但征诸实际,丹道正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43
宗功法中多暗中运用导引模式的运用意识。比如,龙门正宗的进阳火、退阴符固
然属导引气机;而汉钟离、吕洞宾的肘后飞金晶、卦爻周天的“吸舐提闭”则又
属于形体导引的范畴;即使到了开天门阶段尚需“念动向太空”的口诀导引之,
否则天门很难自开;而演神的出一步、三步、五步、一里……即返回自身等,无
一不属于意识导引。即使是清静模式也需要意识导引,若无意主动驱使精神趋向
清静,怎能达到清静呢?又如,只有领会了气功理论以后,才能进入气功清静境
界,而不懂得气功理论就不能臻此境界。这也充分说明了修清静法门在意识中也
有一驱使动因,此动因即属意识导引。

admin 发表于 2010-12-18 13:30:27

Ⅲ、意守模式
这是古典气功中最普遍的运用意识的模式。它不同于虚静的“消极”态度,
也不同于导引模式的“主动役使”,而是两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的融通,把意识
主动地贯注在(亦称停留在)练功要求的事物上,以引发人体生命运动的变化。
一、意守方法
意守的具体方法因门派而异,大致可分为三类,即“内视”意守,纯意念意
守,神光意守。
“内视”意守(属形动范畴),闭目垂帘,用目力内视所守之处。守上丹田
者,目珠上翻以内视顶门;守下丹田者,目珠下转以视脐下。意随目光而动,气
亦随之上下。然而此中运转机制在于目珠(形)之运动,即意受形之制约。故有
气随之上壅下降之可能。故此法需严格掌握“搭桥、拆桥”诸功法,施之于人亦
需有对症之选择(按法施之收效也宏)。
纯意念意守,只用意念守于某处。这种方法初练功者不易掌握,但无流弊,
只是启发真气较慢。若用之得当,又可“扶摇”直上。
神光意守法是兼取两者之长,而舍两者之弊。作法是先收“神光”,目正前
视,眼睑慢慢匀速闭合,目光回收,意念随之内收,意念与目光合二而一,此即
称为神光。守上丹田者将神光寄之于上;守下丹田者,将神光寄之于下。此种意
守不必分辨意念行走路线。因为意念活动没有明确的行走路线。当你意想某一物
时,即使是距离遥远之物,意念当即与所想之物相合,但绝说不出意念经过什么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44
路线达到所守之物。此中运动虽然也有“目”光,但此光是随意念而动,所动之
气是混元气,此气聚散一如,于人有利而无弊。故此法守上守下绝无偏颇,不会
引起一般人所说的气机上壅下降之类的毛病。功法不同,效应也异。古谓“差之
毫厘,谬之千里”,实发人深省之训。这也是提醒练功者,切勿有门户之见,执
此以非彼。以其“道道有门,门门有道”也。
二、意守原则
意守的方法尽管千差万别,但意守的原则在初级、中级阶段则是基本相同的,
即似守非守、若有若无、一聚一散、神守一如。这如何解释呢?
(一)似守非守。此原则指意守之主体。似守非守有两层含义:其一,意守
某一事物,不是死死守着该物不放,而是自自在在,在意识里有一“守”的念头
即可,这是指初练者言。另外,意守是真念驱使杂念守于某处,当游移之念守于
某处而不动时,则与真念合为一体,此时真念发命令之驱使职能就将失去作用。
也就是,要意守的念头即化为乌有,而呈现似守非守。试以守丹田为例说明:丹
田是意守的对象,精神是守的主观方面,似守非守是指从主观意识的最根本点、
最深层的意识发布命令要守住,在具体守的时候,又要不盯、不抓、不追,要悠
闲自在。即古人所说的“浮游守规中”,浮游就是要有活动度,自由一点,不是
死死盯着一点不动。做到似守非守的具体方法是先守后忘。如守丹田,守住后又
把它忘了。这也是一种具体功法。若死守不放,意念太紧,则第一,练功中会出
现口干舌燥。气功讲“意有余便是火”,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气太多了就
化成火。在气功中意能引气,意念一动气就动,意念太紧了就成邪火了。第二,
若紧守不放,易导致大脑皮层相应部分的疲劳,自控能力减退而产生杂念。因为
从生理学上讲,总守一点,在脑子里总有一点在兴奋,一段时间后就疲劳了,再
守就守不住了,越守越易出杂念。
(二)若有若无。这是指意守的对象而言。意守对象不应该太具体,更不要
仔细地分辨它。例如,守下丹田,具体位置各家讲法不一,有说在肚脐,有说在
脐下一寸三、一寸五或三寸。就以一寸三为例,到底在什么地方,守的时候,只
求大约在这个地方就行了,不要太具体。这个一寸三的地方不在肉皮上,守窍不
应是在皮上一点或一面,而是在体内一个球体的东西,球有多大也不必去多考察。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45
“有气则成窍,无气则渺茫。”因窍点在体内是客观存在,但无形无象,故称若
有;窍点虽非有形有象之实体,但不是空无,故称若无。具体点说,所守之窍,
不是能用手摸到的有,而是用意识去感受它有;不是空虚的一无所有的无,而应
是若有若无。
以上两原则应认真理解琢磨,理解透了一下子就会守了。练气功关键在悟,
认真思考琢磨,真正领会了就能掌握,理即法,法即理,理法不二。
若未能领会以上两原则的精神实质,要做到似守非守,若有若无,则可用“三
元归一”的方法来解决。即用耳听意守对象,闭着眼用神光注视意守部位,意念
还要想着意守部位。一般的意守是搞内视,我们为什么讲三元归一,不单讲内视
呢?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眼看东西,看到的往往是实在的物体。若单用眼看丹
田,往往把丹田看得很实在,还要分辨一下有多大,什么颜色,多大密度,什么
形状。因此我们不强调内视,而是“三元归一”。首先强调用耳听,因为对声音
只能感到其存在,没有具体形象,“以空印空”;同时再用神光看它,想着它,
这样意守部位就不容易变得非常实在。而且强调用耳去听,就不会把丹田的位置
集中到某一点上去,意念守也不会守得太实在,克服了内视对象的实在性,容易
从主观上做到似守非守,若有若无。练功中“三元归一”用耳听很关键,是帮助
入静的有效方法。“三元归一”功法可以起到收视返听的作用。
(三)一聚一散。此原则是针对初学者运用意识的具体方法,也是对第一项
原则的一种具体注脚。一聚一散也可用到似守非守之中去。
具体做法:当练功开始,首先把意念聚拢到意守部位,使精神专注于意守部
位。一旦能做到了,就把意念放下不再去管它,有了杂念则再聚。很多站庄方法
都如此。例如三心并站庄,三心都并到丹田,没有杂念就不管它了,有了杂念时
再并。此法与先守后忘有区别。先守后忘是意念一放到那儿就不再管它了,而一
聚一散则是聚好了不管它,有了杂念再聚。开始练功即使能入静做一聚一散也很
好,它能使气机一聚一散,有利于气血流通,更能使体内气机规律化。若老聚着,
易紧、易累,而不易持久。无论练什么功法的人,按此法做都有好处。
(四)神守一如。此原则是指练功达到高级境界而言。神是指意守的主体,
守是所守的对象,当入静到一定程度,两者就合为一体了。如练功开始时意守丹
田,“意守”和“丹田”是两个东西,一旦意念注入到丹田里去,两者就分不出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46
来了,就达到了高级境界,发生了质的变化。
意守的功夫有很多层次。如守丹田,开始守不住,守好后丹田发热,气足后
任督二脉形成周天,气循行周天返回丹田成大药,神入气中,气包神外。那时守
下丹田看胃、心脏是从下往上看,守上丹田就往下看,守中丹田看上边就往上看,
看下边脏器就往下看,意念以守的部位为主宰。当练功到中、上阶段时才有这种
现象,而初练者若有此种现象出现则表示已达到了神守一如了。出现此现象时,
千万别再继续看,不要管它,安静下来身心定住,功夫还能上长。若再看,则劳
神耗气,功夫就不易上长了。这里可能出现点特异功能,如透视看五脏六腑、肠
胃、骨骼、血管、细胞,甚至细胞核都可以看到,但再往高处走就困难了。
三、意守对象的选择
意守的对象有两大类别:即体外对象与人体自身的对象。
(一)体外对象:又可分为实体与非实体两种。
1.实体存在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都可以作为体外的实体性存在的意守对象,大则虚空,日
月星辰,山河湖海,小到花草树木等都可以。
若守虚空,则近乎于自然无为法。守虚空什么都没有,守没有的东西较易,
守具体的东西还要攀缘观察,反而易把神从安静点引导到比较复杂上去,不易入
静。守虚空一望无垠,脑子更易入静。
守日月星辰的方法。一般情况下身体虚弱守早起的太阳,使身体的阳气很好
生发,还能够吸收太阳中的热气、阳气。具体守法:先把太阳看看,再把眼闭上,
头脑中会出现太阳的形象,意守之容易集中精神。守月亮,一般守阴历十五的满
月,不要守月牙儿。银白的月色也能引起精神安宁。开始练最好在午夜,黑幽幽
的夜色,银白色的月亮悬在高空,微微仰头看看,凝视一会,再安静闭上眼睛,
头脑中浮现一轮明月的迹象,再守就比较好守了。守月亮对人体能补充阴气,身
体有热守月亮较为相宜。太阳、月亮交替守容易达到阴阳平衡。
守星星有五星之分,一般人多守北斗星。方法先看看它,位置看好了再转脸,
脸朝南想着北斗星,叫“面南观北斗”。为什么要先看好位置再转脸冲南观北斗
呢?因为北斗在北边斜上方,闭着眼睛想脑后斜上方,正好用眼睛往回收,容易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47
把神归到泥丸宫里去,泥丸宫在百会穴发旋向内一寸的地方,这样去守效果更好
一些。若守辰(指银河),能守到满天星斗,意守的功夫也就加强了。
山河湖海。在自己去过的地方中,哪些地方对你有吸引力,有好感,一回想
就能想得清清楚楚,守这些地方较易。山:要守风景秀丽,松柏参天,或山势险
要,还要带有气机的。不能守没有生机的地方,如秃山。守海:不能守波涛汹涌
的海,易分散神气,若想守波涛则不要守其形象而守其动荡之势;千万不要守波
涛撞击之势,而守连绵不断之势。没有精力最好不要守它,对练静功是不适宜的。
湖:守宁静之湖面,湖水清澈澄明,如与守月亮加在一起,宁静湖面内有一轮明
月,更能增加宁静之感。
花草树木。树木中有不同的气可补人的不同脏腑的气。柳、杨、槐、松、柏、
梧桐及白果树都是较好的。其中柳树、杨树生机旺盛,但稳定性差,气机易波动;
松柏气质精纯;白果、梧桐树质地较浓郁细腻。花卉:一定要选生命力旺盛、不
仅要美丽,还要有茁壮之气势,而且对你有吸引力,使你高兴、舒服、欢快。一
般选牡丹、芍药、荷花。瘦弱、细小的花不好。
应该注意的是选择体外意守对象,不仅仅是为了入静,选好意守对象,还可
以把意守对象的气补充到体内来。气是散布于各处的,离得很远用意念同样可把
气取回来,补充身体,使之健康,敏感的人还可闻到气的味道。
自然界中还有楼阁庙宇、佛像、各种艺术品,只要对你有吸引力,都可以选
作意守对象。
2.非实体存在
非实体存在是与实体存在相对而言的。意守对象是客观存在,但又不是真正
的实体存在物,最典型的是声音。声音察不到、看不到、摸不到,一过而止。守
一个文字,守各种照片也行。照片是实有的,但照片中的物是非实体存在的。也
可以把回忆想象、艺术想象、创造性想象做意守对象,此即古说之假想法。
注意:体外对象只适宜于纯意守或神光意守,绝对不能用内视意守即形动意
守。否则将引起头晕恶心等病症。
对于体外对象选择的原则是:内容简单,自己要熟悉,对自己有吸引力,能
使自己心情愉快,但又不能引起高度兴奋。对刺激性强的、扰动性大的事、物,
不宜做意守对象。若选择为自己所尊重、崇敬的气功师的容貌或音声做意守内容,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48
则有特殊的功效。
选意守体外对象,不易出现流弊。宜于初练功者与练松静功者。搞好这类意
守的关键在于“似守非守”。
(二)体内对象:古之练功者,重在意守人体。有守某一部位者(守窍),
有守气脉循行路线者(守脉),有守呼吸者,有守整个人身者。一般说来,守脉
是守窍的继续。初练功者多从守窍开始。人体可守之窍点很多,在任、督二脉中,
如神阙(肚脐)、气海(脐下1.5寸)、关元(脐下3寸)、会阴(前后二阴间)、
尾闾(尾骨尖端)、命门(后腰对脐处)、大椎(颈后高骨下,相对第七颈椎下)、
百会(发旋稍前)、囱门(也叫天门,在前头顶)、印堂(两眉间)、山根(鼻
根凹稍上一点为诸窍之祖)、鼻尖、膻中(两乳头连线中央)、中脘(脐上四寸)……
守窍点适用于意念意守、神光意守、内视意守。一般从聚津生精、炼精化气开始
者多守下窍。如会阴、关元、气海、命门……先天后天合练者开始多守上窍,如
百会、囱门、印堂、鼻尖……守下窍生精,强健体格作用明显。守上窍对增强脑
力作用明显。上述是对初学者而言。若练至真气充沛,周天气脉已通,这些窍点
都在循行之中。而且不同练功阶段守窍也相应转换。为治病练功者,多选择中脘、
神阙、关元、膻中等窍点。也可意守病所或相应的经络。
需要注意的是,所谓窍点,不是点,不是面,而是圆形的体。因此守窍的意
念不能守体表皮肤,而是体腔内。搞好这类意守的关键是“若有若无”。对此《摄
生三要》有一段精辟论述。
“道宗观妙观窍,总是聚念之方,非存神之道。(按:存神即守窍也)
然攀缘既熟,念虑难忘,只得从此用功,渐入佳景。有存泥丸一窍者,谓
神居最上顶,贯百脉,存之可出有入无,神游八极;而失则使人善晕眩。
有存眉间一窍者谓无位真人在面门出入,存之可以收摄圆光,失则使人火
浮面赤。有存上腭者,谓齿缝元珠,三关齐透,存之可以通贯鹊桥,任督
飞渡;而失则使人精不归源。有存心中正穴者,谓百骸万窍,总通于心,
存之可以养神摄念,须发常玄,而失则使人局而不畅。有存心下寸许皮肉
际者,谓卫气起于上焦,行于脉外,生身所奉,莫贵于此,存之可使倏忽
圆连,祛痰去垢;而失则使人卫胜荣弱,或生疮疖。有存心下脐上者,谓
脾宫正位,四象相从,存之可以实中通理,而失则使人善食而易饥。有存
脐内者,谓命蒂所系、呼吸所通,存之可以养育元神,厚肠开窍。而失则
使人气血沉滞。有存下丹田者,谓气归元海,药在坤乡,存之可以鼓动元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49
阳,回精入肾,而失则使人阳易兴而妄泄。有存外肾一窍,以目观阳事者,
谓心肾相交,其机在目,存之取坎填离,而失则使人精液妄行。大都随守
一窍,皆可收心,苟失其宜,必有祸患,惟守而无守,不取不离,斯无弊
耳。老子曰:‘绵绵若存。谓之曰存,则常存矣。谓之曰若,则非存也。’
故道家宗旨,以空洞无涯为元窍,以知而不守为法则,以一念不起为工夫,
捡尽万卷丹经,有能出此者夫?”
而守人身全体者,亦有两途:其一从守脉开始,而守脉多是守窍,真气充足
后,自然沿脉循行而意守之,先是任督二脉,进而奇经八脉,直至十二经脉,全
身气脉流注自然循行,而意念初则亦步亦趋,后则全身察照。需要指出的是,导
引模式中也有经络循行,但与此不同。导引模式是意念引着气沿经络循行,意念
不仅是循行的参与者,而且是主使者;这里的守脉,意念仅仅是“观察”者,循
行是自然而然的。待全身经络畅行无阻而能意守之,则从里至外地守了人体全身。
其二是从守穴位始,如意守三心:手心、顶心、足心,进而八会穴,脏腑的俞、
募穴,十二经的井、荥、俞、原、经、合穴,经至全身各穴,待全身各穴都能察
照意守时,则从外至内意守了全身。
(三)不在体内外的对象
这种对象很特殊,它既不属体内,也不属体外,但又不离体内,也不离体外。
有两种内容,一是自己发声,二是“玄关”。
1.意守自己声音,实际是集中听自己所发的声音。发声,在气功学中分音声
(可闻到的声音,此又称音念)、金刚声(闻不到的声音,又称默念)、心声(没
有呼吸道的发音动作,只是在意识领域中的声音,又有心念与神念之分),一般
意守音声以默念与心念为宜。默念的原则只自己隐约可闻,要念得认真,所谓发
于心、形于口、听于耳,再察之于心。默念的词句要简单,内容属良性刺激,若
能配合音韵的平仄、开合,则对气机影响尤大(详见《智能气功科学概论·怎样
练好智能气功》中的“关于念口诀”内容)。
2.意守玄关:此玄关指无形无象之玄关,这里所指的玄关,是一种特殊的玄
关。此法又近于虚静模式。对于玄关一窍,首先需从道理上明了其根本体性,而
后用意念体察之。当意识动态与玄关境界合一时,则呈现所谓玄关窍开的浑浑噩
噩、虚灵明净、空旷无涯、非有非空的景象,一得永得,然此颇不易。非一般人
所能悟入。为权宜之计,前贤立方便法门,遂有眉间玄关、口鼻玄关、神阙玄关,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50
可任选一个以意守之,古人称此法为根本大道。此类方法实际是把假想法与守窍
法结合运用的变通方法。具体做法是:先想体外五寸处,有一空无的圆球体,待
有感受后,再把空球体移到体内五寸深处,待有感受后,再想玄关处有一空球体,
在体内一半,体外一半,待有感受后,再体会此空无之体实际是其大无外,其小
无内的,如此即与虚无同一了。
四、意守引起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变化
本章第一、二节中阐述了意识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作用,以及形、气、意三
者之间的关系,所以当成功地运用意识于生命之中,就可以引起人体生命活动的
巨大改变。意守内容不同,引起的改变也不一样。
一般武术气功着意于形,致使意气落实到形,从而使形体的功能发生变化,
如力量增大,硬度增强(如硬气功),运动能力提高(如飞檐走壁)。气充足后
形体也可以发生变化,如皮肤润泽、细腻、光洁,肌肉坚韧、丰满,关节滑利,
目光炯炯有神,目珠黑白分明。……
练精元功者,意气集中于精,而使精充足,若能闭精、化精,则精还可化为
气去充养全身,全身呈现愉悦、轻安之感。精足反而不思欲,若精久久不外驰,
则外生殖器可渐回缩——所谓“马阴藏相”。
炼丹道功者,着意于气,或炼精化气,或直养元气,意守后可聚气于窍。功
法不同,守窍有异,每窍反应也有不同。现将任督二脉之主要关窍的气充足后的
初步变化明述于后:
(一)会阴。气充足后会阴发热、跳动,外生殖器勃起、痒,气可透尾闾而
上。若走正窍有锥痛感,若走浮路,则有热感、舒适感。另外,气也可沿中脉上
升。
(二)背部。腰部与肾有关,旧称辘轳关,气充足后,可有温热感、跳动感、
气上冲感或沉重感。若背部有病——尤其脊柱前塌过甚,则觉腰痛,气冲动不宁,
甚至出现自发动作。肩部,旧称夹脊关,气充足后可出现背沉,气上冲感。
(三)后头。旧称玉枕关,内有小脑与大脑枕叶。此处气充足而未能畅通时,
可觉头昏沉欲睡,自觉黑暗无光。若气直向前行,也可出现幻视景象,也可听到
各种声响。对此必须心安神静,不理不睬,否则就有“着魔”之可能,影响功夫
第一章 主动运用意识
51
上进。
(四)头顶。旧称泥丸宫,内有大脑与间脑,气充足后,感觉头皮痒,骨痛、
跳动,颅内劈啪作响,或躯干自然耸立,或颅内有清液下流入口等。
(五)眉间。内有大脑皮层之额叶,此处气充足后,眉间跳动,呈现光色,
或光点。若气向脑内,也可出现一定的感知或透视功能。气充足下行可至鼻,多
有稀涕流出,若涕呈清水状,可吸入咽下。
以上各窍点属督脉,通督时固然可以有此反应,做窍点意守时,也可呈现之,
故本文不以通督论。
任脉各窍点气充足也可呈现反应,其中心点是中脘部,气充足时可呈水气泡
滚动声,此声可从腹延至胸部,可有嗳气、放屁现象,尔后有食欲亢进或减退。
其气可上行至胸冲动气管或食道,化粘痰或血痰,以及呕吐之类,觉胸部梗塞堵
闷,而后豁然,此则为打开“十二重楼”。尔后则可有甘露下降,而胃口大开,
令至小腹关元、气海后可直下冲,***与会阴耻骨部可有刺痛感,气通后则性
机能旺盛。此时,切勿有性行为,否则前功尽弃。
以上所述之各窍点反应是初步意守之自然效应,与通周天之反应不可同日
语。
若径直炼神者,则精气并于神,于是全身气化反应少有发现,而是神意变化,
或直入空灵,或幻景丛生,则又因人因法而异。

nlefhbx 发表于 2015-11-13 19:14:42

代购日本原装进口家庭口腔牙齿检查护理反光镜超小卫生便携

请仔细阅读产品使用说明书。
http://gd2.alicdn.com/imgextra/i2/44650515/TB2QZt7dpXXXXXhXpXXXXXXXXXX_!!44650515.jpg

http://gd2.alicdn.com/imgextra/i2/44650515/TB2_28SdpXXXXbzXpXXXXXXXXXX_!!44650515.jpg

http://gd2.alicdn.com/imgextra/i2/44650515/TB2cVmmdpXXXXXgXXXXXXXXXXXX_!!44650515.jpg

http://gd2.alicdn.com/imgextra/i2/44650515/TB2IitWdpXXXXbGXpXXXXXXXXXX_!!44650515.jpg

http://gd2.alicdn.com/imgextra/i2/44650515/TB217dZdpXXXXbxXpXXXXXXXXXX_!!44650515.jpg

http://gd3.alicdn.com/imgextra/i3/44650515/TB2IUKldpXXXXXlXXXXXXXXXXXX_!!44650515.jpg

http://gd3.alicdn.com/imgextra/i3/44650515/TB2ypCmdpXXXXXlXXXXXXXXXXXX_!!44650515.jpg

http://gd2.alicdn.com/imgextra/i2/44650515/TB2oBp8dpXXXXc9XXXXXXXXXXXX_!!44650515.jpg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5-c.w4002-4478106018.39.6oG6Br&id=520228841380

pqojpNru 发表于 2015-11-13 22:01:22

平板相机组合http://gd3.alicdn.com/imgextra/i3/44650515/TB2PlaJcVXXXXcjXXXXXXXXXXXX_!!44650515.jpg_50x50.jpg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运用意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