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090|回复: 0

[涵养道德是根本] 对中和之性的修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8 13:03: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中和之性的修养
一、何谓中和之性
中和之性指人的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对这一状态《中庸》作了如下的阐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里说的中,是指人在没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与思维活动时意元体呈现的特殊
状态,这是一种虚灵明静的自然状态。常人在无事而“愣神”时,前一念头已过,
后一念头还未出现当中的间隙状态,就属于上述的“中”的自然表现,若能将这
一状态以及对这一状态的感受自觉地延续下去,就是练气功的中。在这种状态下,
人体中的气由于解除了意识活动各种指令的“干扰”,可以按照人体生命的自然
规律活动,所以能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在传统气功中,对中的状态,多称作
静。然而此态并非静止,而是一种特殊的内部和谐状态,它是人在无事时意元体
的自然表现。这里所说的和,是指人完全按照客观事物的面貌予以反映或反应,没有丝毫的主观臆断掺杂其间。也无太过或不及,即使遇事后有情感发生,也是人与外界事物混元气混化后引起人体混元气的变化而引起的“气一而动志”的表现。其特点是事物来前不预计,事物过后不追忆,事过情迁。这是一种纯粹的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体气机按照混化的自然规律在意元体中的写照。它是人在处事时意元体的自然表现。
综观上述可知,中是意元体“不与物作用”亦无思维活动时本身的自然状态;
和是意元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混化的自然状态。这里中是基础,而和是在中的基
础上的具体运用。如果做不到无事时的中,就难以做到处事时的和。对意元体的
中与和的表现,统称为中和之性。由中和之性引发的人体之气的变化状态,则称
为中和之气。性(在这里作意识解)与气互相影响,此即古说的“气一而动志”
与“志一而动气”的道理。两者之中意念是本,所以古人多强调存养中和之性,
并视之为练功之根本,黄元吉指出:
“故养气先养神,养神必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必将一切
私欲扫除净尽,如大学所谓欲正其心先诚其意,务使心如明镜,绝无尘埃。
此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此即所谓先天之神”。(《乐育堂语录》)
二、如何修养中和之性
中和之性谈之甚易而行之甚难,因为人的意识已被物、欲所牵,一刻不得安
宁。人类在自身的(种族的与个体的)进化中,在很多方面已使意识扭曲,失去
了平衡,形成了习惯,致使中和之性被严重破坏,有的形成偏颇的性格,有的遭
受情绪的困扰……修养中和之性,首先就要从性格、情绪、安祥三个层面进行修
养。
(一)对性格层面的修养
对性格层面的修养主要指对治不良习气与性格上的偏颇。因为偏颇的性格严
重地干扰了意元体的虚灵明静、均匀无滞的状态,使之受役于偏颇的性格与习气。
这在常人眼里似乎是禀性或人之常情,但站在气功科学的高度来看,则是严重的
病态表现,这是修养意识最低层面的要求。这是每个练功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作具体讲述。
现代心理学认为,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所形成的。我们站在智能
科学的高度来看性格,则是性情的规格,以符合中和之性的规格为优。性格(或
性情)上的偏颇,指人的主观意识偏离了常轨,是体内气机按照特定方向畸形发展的结果。偏颇的性格即使在正常的环境中也难以保持其自身气机的固有平衡。
对治偏颇性格是恢复主观上的常态,是练功的起码要求。不良习气虽然并非都是
性格偏颇造成的,但多数与性格上的缺欠有关,两者往往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不良习气和性格偏颇,都不是先天的。人初生时,只有顺应自然的功能,无分辨
是非的标准,因为谈不到“性善”或者“性恶”。只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步
沾染了各种习气,这就是古人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习气中有好有坏,好
的习气利人利己,符合自然生生之性,故称之为美德,对练功有促进作用。坏习
气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违背自然生生之性,与练气功大相径庭。如傲气、自
满、任性、嗔恨、嫉妒、自卑、口舌(自由主义)、猜忌、诡诈、虚伪、两面三
刀、险恶、损人利己等等都是坏习气。这些坏习气对于练功的危害很大。其一,
练功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能否入静。而不良习气会在大脑里形成一个顽固的兴奋
灶,使之不易入静。其二,文明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有益于练功,反之,不文
明的环境则有害于练功。每一个人既是他自己,又是构成社会环境的一个要素。
因而,一个人的不良习气不仅“污染”环境,有害于人,而且被污染的环境必定
反过来作用于自身,激惹七情,破坏自身神、意、气的稳态,损害自己的心身健
康。其三,练气功不仅要自己运用意识,还需良师益友经常切磋琢磨。若坏习气
不除,则遇良师也会失之交臂,结果只能远君子而亲小人,离道日远,危害自己。
其四,对身体气机的影响。如有的人骄傲自满,好表现自己,搞个人英雄主义,
由于经常表露自己,不能把气涵住,易使气张扬出去。有的非常自卑、自馁,不
敢说话,不敢做事情,由于神的虚弱而使身体里的气机迟滞不容易运动。有的人
急性子,这种状态就容易使气机脱离常轨,不容易控制;还有的人慢性子,慢慢
吞吞的,这种状态,其意识和气机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有意识来统帅气机。
有的人很爱说,开口神气散,把气散出去,等等。不仅如此,有的更严重些,有
的人嫉妒人,憎恨人,这种不良习气首先使自身的气受到影响,因为憎恨就有杀
气,首先影响自身的健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经常嫉妒人的人,身体
健康的少。这些事例说明:不良习气和性格偏颇,直接影响气机平衡,对身体健
康不利,对练功有很大影响。因此,搞智能气功的人们,必须克服不良习气和偏
颇的性格。古气功家都很重视克除不良习气和偏颇的性格。《荀子·修身》中说: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
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
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
怠慢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
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荀子的这段话完全是针对不良习气和偏颇性格,提出了相应的对治方法,很
全面,很深刻,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并身体力行之。然而,不良习气和偏颇的性
格是由来已久的,是在出生以后慢慢形成的,因此,改正起来可能困难一些。但
是,任何的不良习气和偏颇的性格,都是后天慢慢形成的,不是先天带来的,也
不是遗传下来的,只要认真努力去克服,是可以解决的。为了有助于我们克服不
良习气和偏颇性格,古人的例子是可以参考的。“韦弦之佩”的典故,说的是西
门豹性情太急,就经常佩带一条皮韦,用以警惕自己——要变得缓和些;董安于
性情太缓,就经常带一把弓弦,用以惕励自己——性格要变得急促些。由于他们
针对着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了认真的对治,最后都成了性格完备的人,都做出了惊
人的事业。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也是很多的,例如搞地下工作的革命者,由于
环境、任务的特殊,有高度的自觉性,促使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了。我们学练智能
气功的人,懂得了生命活动的科学道理,更懂得修养的道理,只要下决心认真地
对治,是能够改正不良习气和偏颇性格的。
除了运用意识去对治不良习气和偏颇性格外,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用一定的
功法。骄傲自满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在同别人谈话或处理事情之前,先深吸几次
气,多吸气少呼气,就可以少表露自己了。胆怯的人和自暴自弃有自卑心理的人,
要多练呼气,用力往外喷气,再发个“撑”字音,可以对治胆怯心理。而有急躁
毛病的人,可多发“嘘”音,以泄肝气,可以对治急躁的毛病。
(二)对情绪层面的修养
情绪即指***的延续,使意识活动失去自觉而依附于诱发事件,是意识失去
应有的灵明的表现。对于情绪层面的修养,要求练功者在处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
都保持情绪的稳定,符合中和之性的要求,然而这是比较难的。因为人生在世各
种不同的刺激,引起喜怒哀乐爱憎变化,已在人的意识领域中形成了固有的模式,
成了习惯,这就是人们说的“人之常情”。因此,要使性情趋于中和,非花大力
气不可,可从以下两途径着手:
1.提高理性认识,增强陶冶性情的自觉性
①从理论上认识到不良情绪对健康与练功的危害。人生活在社会中,会遇到
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往往会招致七情的变化,骚扰精神,使之不得安宁,激惹气
血,使之不得平衡。《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之中,尤以忿怒忧思为甚。
七情之生,不是由于“个性”太强,就是私欲未遂,从而失却本身自然中和之性。
囿于七情之中,身体定然被害。例如愤怒,《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怒
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更重要的是郁怒时,肝火上升,可使精
神昏乱,失去理智,这对练功有严重的影响。所以古人说,七情发作时,旋即心
情烦恼,一经克服,顿时心境清凉。若能于七情欲作将作时,将之化解,于是七
情也就陶冶成为道德了。不良情绪不仅可以诱发疾病,而且能扰乱神明以影响修
持练功,故修练气功必须使情绪平稳,唯此才能收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对此古人
有着详尽的阐述,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
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惊怖为狂,忧悲多
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
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
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
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中之得则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
耳目聪明……”
②要懂得情绪不能自控而发作是气虚的表现。中医与气功理论认为:“阳气
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等。因此,当人有病
气虚,或因劳累气耗损而虚时,神失气养,功能脆弱,则易于失衡而引起情绪的
波动。试以妈妈对自己娃娃的情感说明之。当精力充沛时。自己的娃娃狂热的扑
拥,也会增添妈妈的高兴;当在精疲力尽时,娃娃同样的亲昵,可招致妈妈发脾
气。病态的人,遇事总爱朝坏处想;健康的人,遇事则是预想好的结果。凡此种
种,不一而足。另外,中医理论还认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
悲,实则笑不休……”因此,每个练功的人,当发现自己情绪不正常时,要清醒
地知道,自己已经是气虚、不足了,应自觉地去练功、养气,切不可从外面找原
因,更不能怨天尤人。这里用得着一句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实
际上,任何情绪都是自身内部产生的。
2.在实践中陶冶性情
主要指克服不健康情绪。不健康情绪包括消极情绪(如消沉、悲观、失望、
妒忌、憎恨、猜疑、自卑、自怜等)与病态情绪(如恼怒、嗔恚、悲哀、忧愁、
惊恐等),常人时常处在这些不健康情绪的困扰之中,这是意识不能自主的表现。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对待自己与正确地对待客观,要建立智能气功科学
的价值观,自重、自爱、不受外界干扰。要常存“自己是智能功人”之念,经常
省察自己是否合乎智能功人要求,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都应该用智能气功的思想
方法去对待。这可从三种情况予以说明之。
a.当事时的对待法。譬如,当受到凌辱时,自己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看
看自己是还是不对,如果自己有错误,即使对方言之过激,甚至口出不逊,自己
也应择其善而从之,应感谢对方帮助自己去掉污垢;如果是自己正确,而对方蛮
不讲理出口伤人,表明该人无教养,自己练了功,有了修养,不应与他一般见识;
自己若与对方分究竟或反唇相讥,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与之同流合污吗?在
此时刻,关键是自重,要把自己的精神用来守护自身的气不要轻易发放出来,此
即古人说:“不拔一于情”,“持其志,勿暴其气”,能如是则能“得之于内者
也”。外界任何刺激都不动心,则情绪定然平衡,而内气自然充盛。不仅如此,
自己还应意识到,这种场合正是自己陶冶性情的好机会,说不定对方就是自己的
老师安排的人来帮助或检验自己的。心中常持此念,情绪就自然而然地平静了。
b.情绪产生以后的对治。一旦情绪已经产生,又不能即刻排除,则需以法对
治:(a)上乘方法是空无法。观察产生情绪的原因本无实相,因为事情的发生
已成过去,绝无实相可得;现在发生的情绪已属无缘无故,此其空无之一。第二
观察情绪本身也无实相可得,观察产生情绪的本体——意元体——是空无一物
的,它的发作,不过是自己意识制造了一套运动内容而又强迫自己去履行而已。
不是吗?如果有人用你不懂的外国语言骂你,能生气吗?由此可见,情绪的产生,
是一种自身制造的不正常的意识活动。(b)具体方法。不同的情绪可用不同的
方法,如忧愁不能解除时,可于拉气后,而对镜子两手中指揉按印堂正反各七次,
以舒展、安抚心气。尔后,两手沿眉外分,边分边自念“眉开眼笑”,连续三至
五次(因为人高兴时会不自觉被喜气冲动眉开眼笑,现被动地使眉开展则可引动
喜气而愁解)。如仍未解,则两手沿两侧下落,托腮与下颌,连续上托,边托边
说:“笑、笑、笑”,看着镜子中的形象,笑意自生,忧愁自解。若属恼怒,则
可对着镜子,“怒目横视”镜中自身形象,并嘲讽说:“练智能者竞如此发火,
没出息!”或用导气降气法:两手从头顶上方向头贯气,沿两耳侧到体侧(大指
朝后,其余四指朝前)下降,边降边念“真慈善”,反复数次,肝气自平。若属
心胸狭小而心情戚戚,甚或胸闷不舒,则两手十指相对,常心向上,置于胸部平
膻中,两手慢慢分开外拉,中指至乳头部位,再慢慢内合,反复数次,外开时念
“心胸开阔”或“开阔心胸”;若头不适则两手于头顶外拉内合,同时于外拉时
念“头脑清新”即可。
c.情绪产生时的对待法。这是对有了一定意识修养水平的人的要求。平时要
灵明在躬,时刻记得自己是练智能气功的人,在意识里的智能气功之我要“随叫
随应”。当遇到各种刺激时,立即唤出智能之我,使之不与情绪结合,此即古人
说“主人翁要常惺惺”,这样就使得情绪的意识活动与意识中的我(智能之我)
分离开。情绪得不到自我意识的强化就难以对体内之气发生作用,意元体的灵明
之性不受干扰,情绪就会当即消失。这较现代的内省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内省有
了层次的提高,若能于此有得,则可直达上乘境界。前贤黄元吉曾说:
“无事使此心不乱,有事令此心不扰,于静于,处变处常,任外患
频来而天君泰然,绝不因之有损益也。故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有
事无事,处安处危,只易其境,不易其心,如此存心,即欲不遏而自遏,
诚不存而自存矣。”(《乐育堂语录》)
3.建立健康的情绪
建立健康的情绪是对治不良情绪的更为积极的手段,它不是立足于对治不健
康情绪(如前所述),而是用健康的情绪取代不健康情绪,使不健康情绪不能发
生。这是在意识的参照系中建立了健康的正确的价值模式的结果。前述的“和谐、
欢畅、自然、端庄”气功道德内容,都与建立健康情绪有关。这里不赘述。
①保持心理的愉悦
心情愉悦是人体生机盎然的内在感受,与其外在表现的“欢畅”表里相对。
愉悦心情的产生有三种机制:一是练功使气血和畅,和畅之气血充养意元体,使
意元体的密意生机得以展现。二是意元体排除了外界对它的扰动,在虚灵状态下
行使自己的职能。如果以上两种情状相结合,就形成神气合一后的特殊的、充斥
全身各部的内在喜悦,它是在练功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感受。如佛家坐禅从初禅到
四禅会相继出现范围逐步扩大、层次逐步深化的喜乐感;道家功出现活子时的各
种感受则是内在喜悦渗入周身各部的结果。不仅如此,乐本身也是很好的功法,
古法云“一儒一道一释流,三子各话万千秋,到底说了什么话,一字真言笑不休。”
这说明传统气功中都很注重喜笑这种愉悦状态。三是外界事物的刺激,有助于神
气的生发,也能产生愉悦的心情。这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反应,每个练功者都
要学会运用这种喜悦来加速自己的练功进程。第一要善于融溶到喜悦的气氛中,
如有益的游览,艺术的品味,善举的结果,事业的成功,盛大的庆典,集体的荣誉,胜利的喜讯,家人的团聚,朋友的兴会等等,均可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当产生愉悦心情后,要认真体察内在的感受,而且把这种感受尽量延续下去。若能
使这种愉快的内在感受保持长久,仅此一点就是高功夫了。另外,要仔细观察周
围的事物,注意别人的喜悦,学会为他人而高兴。第二要善于为自己创造喜悦。
这就需要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不盲目追求、不好高骛远,要有理想又脚踏实地,
要努力拼搏又善于总结,要有长远规划又重具体安排……这样就可步步有成果,
时时得喜悦。另外还可以经常回忆往事中的爽心悦意之情景,回味当时的感受,如果回忆的效果不理想,就有意识地喜形于面,展眉落腮,两眼内眦放松向印堂集中,则可引发出愉悦而宁静的感觉。
②培养顽强的意志
培养、锻炼意志力是练气功的核心内容。因为有了坚强的意志力不仅可以随
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生命运动(包括指挥形与气的运动),而且也是发挥超常智
能的重要条件,即使是在完成修炼气功的漫长征途中,没有顽强的意志力量也是
难以坚持到底的。因为修养意识、陶冶性情决非一日之功,练气功也不会一帆风
顺,其间都要经过很多坚苦的磨难。古人讲练气功要经过九难十魔的关口,如果
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冲不过去的。
如何增强意志力呢?信心的建立是必要的前提,具体的锻炼除了坚持不懈的
练功外,最好的办法是有意识地在吵闹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专心致志的能力。仅
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炼,这是难度更大、水平更高的锻炼。
它们是检验自己对坚信气功的意志力的重重关隘。由于气功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
承认,致使练功者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和不顺利的事,也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
的精神去对待,有意识地让自己在艰难困苦中锻炼意志和能力。比如有人骂你,
刁难你,你无恼怒、怨恨和不平之心,心里想他这是帮助我练气功,帮助我涵养
道德,我要感谢他。领导交给难办的事,甚至给穿小鞋,给出难题,也高高兴兴
地想领导给我难作的事,给我难题是帮助我增长本领。遇到种种逆境,不怨天,
不尤人,把它看成是磨炼自己意志的好机会。我常举刘少奇同志在《论***员
修养》一书中所引孟子的一段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这段话来勉励练气功的同志把困难看作锻炼意志,提高功力之良机;把平
常练功长本事当作磨刀,把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当作试刀。这样就不论遇到什么
样的困难,精神也能保持稳定了。锻炼、培养自己的刚强意志,还要从自己的意
识领域克除私欲下功夫。古人说,无欲则刚。只有意念精纯无私欲,才能有真正
坚强的意志,才能很好地调动大自然的混元气,来增强人的各种力量。所以坚强
的意志和破“我”去私,又是相辅相成的。
(三)对安祥层面的修养
安祥一词,在常人心目中是举措自然、稳重与从容不迫的综合表现,是人有
教养的表现。宋朝张载就曾指出:“教小儿先要安详(与祥同)恭敬。”而气功
修养所述的安祥内容就深刻得多了。从字义上讲。“安”字是意识宁静后的自我
感受与表现。《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孟子·离娄下》中也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
安。”从孟子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出,安是自己得到道的一种体现。“祥”字是吉
祥、和善之意。它是充满生气的各种美善的表现。古人有“和气致祥”之说,意
思是说,中和之气充足就有祥瑞的表现。两字相合成安祥一词,就成了练气功后
的一种境界,它是“和谐、欢畅、自然、端庄”的综合体现的进一步发展,是意
识领域中的矛盾得到解决、意元体功能得到了完整统一的体现。自己感觉到了意
元体的真实存在,同时也就得到了至善、至美的感受。这种对内在即意元体的真
善美的感受,现之于外表,就会呈现出慈祥、和善、安稳、宽惠、和颜悦色、言
语和舒、举措自如、心能止其所止、行其所行,这是心安理得不为外物所扰的“自
由、自觉”的境界。
    修养安祥一方面是从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做起,注意情绪、道德的修养,务
必使自己保持中和之气,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安祥的要求。这虽然是从外
形着手,若能保持经常如此,时时刻刻如此,则意元体内必然发生改变。另一方
面,意识中经常体会安祥的内容,实际是认真体认意元体的体性。然后经常默念
“安祥”二字,使安祥的意识从内达外,如此行之,安祥自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首页|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智能气功 ( 公案备案37132302000287 网站备案 鲁ICP备11011354号-1 )

GMT+8, 2024-5-1 03:4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