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593|回复: 12

修养意识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18 13:37: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修养意识
智能气功科学的宗旨明确了它的最终目的是:“变人类自然本能为自觉智能
使人类从生命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促进人类文化向更高级阶段跃迁。”这
就要求每个练功者必须通过练功增强自己的体质,美化自己的心灵,净化自己的
意识,高尚自己的情操,完美自己的人品,聪睿自己的智慧,开发自己的潜能……
总之,要以智能气功创建智能之我,智能之家庭,智能之民族,智能之世界,从
而为人类创幸福,为世界进文明,使人类成真正自觉自由的人。要实现气功科学
的这一宏图,必须:(一)通过主动地运用意识,发挥意元体(严格说来是原来
层次)的功能以强化意识主宰生命活动的能力,强化人的生命功能,这正是上章
运用意识的内容。然而仅此还是不够的,因为运用意识难以使意元体本身发生层
次性的跃迁,这就需要,(二)针对意元体本身用功夫,克除其偏执并使之发展
到圆满意元体、浑化意元体层次,使人类获得生命领域里的自由、解放。这是一
个全面提高身心素质的修养过程,较以往智能气功论述中的“涵养道德”内容更
加深刻,范围更加广泛,故将此章命名为修养意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3:38: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修养意识综述
修养一词人们并不陌生,日常用语中经常提到它,其含意主要指个人在政治、
思想、品德、知识、技术等方面(诸如举止、仪容、艺能、情态、风度也包括在
内)所达到的水平。在这里,修养一词是作为名词使用的,然而在气功科学中所
谈的修养内容却丰富得多,它几乎包容了练气功的全部内容。让我们先从修养的
含义谈起。
Ⅰ、修养的含义
一、传统气功中的修养含义
在传统气功中,修养一词作为动词使用,是修、养二字之义的总和。古气功
家认为修字、养字都是功夫,修指修行、修持、修炼;养指炼养、涵养、养育。
修养二字一般认为是修持炼养之总和。修多指修德而言,养多指养神与气而言。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92
故有“德要修气要养”之说。修养又可看成是“修真养性”、“修心养性”、“修
道养真”、“修身养性”等的简称。在传统气功中,把修养视为超凡入圣达真的
根本内容。儒家以“内圣外王”为修养目的,要达到“天人合一”的圣人气象。
道家强调修养自身之道以合天地之道,修养目的,要达到“上与造物者游,而下
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庄子·天下篇》)的先天境界。佛家主张出世间,
似乎不注重修养,然而若究其“八正道”、“戒定慧”三学与“六波罗密”,无
一不属于修养工夫。
诚然,在传统气功理论中,很少直接用修养这个词汇,与之有关的内容多从
养心、修心、炼心、养性、修性、炼性、养神、炼神、养志、养气、修身等方面
予以阐述。在近代气功著述中,修养一词不仅被较普遍地使用,而且成了儒、释、
道三家做真实功夫的代名词,如萧天石在《道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三家人生
修养摘要》中说:
“儒家哲学思想是入世间哲学……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是内圣外王
之圣人境界,以圣化其人生。佛家哲学思想是出世间哲学……其人生修养
之最高境界,是成佛作祖之佛陀境界,以佛化其人生。道家哲学思想是超
世间哲学……其人生修养之最高境界是超圣入神,超神入化之真人境
界……以道化其人生。”
这是对传统气功中的修养的内容与意义的最简明扼要的论述。
二、智能气功科学中的修养含义
智能气功科学中所述之修养有两个意义:
(一)作动词使用:指按照气功科学的要求进行的用以提高自我身心健康的
学习与锻炼,而且在此过程中更加强调自我努力这一方面。它虽然是智能气功的
四大要旨之一,但就其包容范围来说,却是全方位的,它的着眼点是意元体及其
功能活动,这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包括对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的修养。
(二)作名词使用:其含义是对日常用语中的修养一词含义的扩展,指个人
通过培育、教育、熏陶与在实践中的自我努力锻炼所达到的身心健康水平与学业
水平(包括常态智能与超常智能水平)。具体来说,指通过对气功的修养而达到
的全面而深刻、精湛而娴熟、严谨而简练,雍容而大度的处理事物的能力与风度,
它是修炼智能气功的成果标志。修养一词虽然有名词、动词的词性差别,但是两
第二章 修养意识
93
者又是统一的,动词的修养,指修养之过程;名词的修养,指修养之结果。
需要指出的是,智能气功科学的修养,主张从修养常态智能入手,这似乎与
常人修养无异,然而常人修养之目的是强化常态智能并以此建立各种规范使之固
定化、模式化;气功修养旨在超越常态智能规范,建立超常智能的规范,使人的
身心发生质的跃迁。也可以说,气功修养常态智能是为修养超常智能服务的。
Ⅱ、修养意识与意识修养的含义
一、修养意识
智能气功科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意元体的运动内容与过程,它决定了智
能气功的修养意识观,包括:(一)修治意元体中的偏执。(二)修炼、育养意
元体的灵明体性。(以上二者都是针对意元体进行修养)(三)修治意识活动的
片面性等错误内容、观点与方法,培养全面、正确地反映、处理事物的观点与方
法,即针对意识活动进行修养,使意识活动从片面走向全面、从谬误走向正确、
从常态智能走向超常智能意识。
总之,修养意识是对自己的意识活动(包括对意元体自身)进行的自我塑造、
自我完善的过程。
二、意识修养
指通过修养意元体与意识活动所达到的境界而言。它是意元体自身与意元体
中的参照系得以完善的结果。其中包括:(一)常态智能意识修养水平:这是意
元体常态智能参照系完善的结果,如科学修养、艺术修养、道德修养等。(二)
超常智能意识修养水平:这是意元体常态智能参照系被打破,进入了全方位参照
系的结果。这一变化建立在超常智能的基础上,但仅仅有了超常智能,未进行意
识的认真修养,超常智能参照系尚不能全面建立起来。因为超常智能虽然建立在
整体观的全方位基础上,但是它在社会领域与自然领域的表现有所区别。超常智
能意识修养,在自然领域主要指超常技能所达水平;在社会领域中(也可理解为
在自己的意识领域里)指“偏执”被克除的程度。这两者之中后者是本。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3: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Ⅲ、修养意识的范围
修养意识不能理解为只是在意识领域里进行修养、因为人的意识活动只有在
人的现实的生命活动中才能得到体现与确证。所以修养意识涵概了意识领域与行
为领域的修养。智能气功科学在意识领域里的修养与传统气功不同。传统气功要
求泯灭常态智能,要“黜聪明”、要“为道日损”、要求“静之又静”……总之
是要停止“思虑之神(识神)”的活动,以便使元神之灵知灵明之性得以恢复(其
实即停止意识活动以减少对混元气的消耗,使意元体得到更充足的濡养),这无
疑是一种方法,尤其是在科学不发达、对世界认识很粗糙、人们的思想比较简单
的古代。然而历史上鲜有能完成这一艰巨任务者。智能气功科学旨在使广大人群
进入生命的自由王国。因而它的修养方法与内容必须从如下前提出发,即从修养
常态智能意识入手,以提高其意识修养水平进而达到超常智能意识修养,其内容
包括对科学意识、艺术意识、道德意识、气功意识的修养。
一、修养科学意识
(一)科学意识
科学是人类对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的正确描述,是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
结晶,它经受了人类实践的检验,又指导着人类进行新的实践。科学本身是不断
向纵深发展的,任何一门科学的知识内容只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某一层面或侧面,
都有其相对性,科学的任务是透过那些偶然的、杂乱无章的现象去研究和发现其
固有的客观规律,并以之武装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科学的进步表现在日益精确而
深刻地认识现实……科学的这种特殊体性反映到人的主观世界,就叫科学意识。
(二)科学意识修养
科学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真理性(反映客观事物的固有规律)与革命性(科
学的发展总是不断打破已有成果的禁锢而进入新领域),能够映入人的主观世界
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对此我们称之为科学意识修养。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它
与科学修养不是等同的。科学修养主要是指对科学真理性(实际上是某一局部的
真理)的掌握和运用的水平而言,而前者则对科学的真理性与革命性都强调,但
更偏重于科学的革命性。所以,社会上有造诣的科学家未必有高深的科学意识修
第二章 修养意识
95
养。譬如,有的科学家对新出现的不符合已有科学定论的事物持否定态度,就是
科学的革命性未能映入意识领域并以之指导行动的结果。由此可知,科学意识修
养主要是指正确地对待科学的思想方法所达的水平。这不仅需要科学素质水平,
更需要认识到现代科学的不足之处,进而克除意识中的偏执。
(三)智能功人为何要修养科学意识
人类脱离愚昧无知的原始状态尚为时不久,原始人的劣根性如固执、僵化、
主观、片面等无知的狭隘意识,还或多或少地残存于我们的意识之中,而这一切
对气功意识的建立都将起着阻碍作用。提高对科学的真理性与革命性的认识是解
决这一弊端的唯一途径。不仅如此,气功科学虽然是不同于现代科学的新起异军,
但它是以现代科学作背景(在一定意义上与一定范围内也以之作基础)建立起来
的,而且现代科学的整体观如系统论、协同学的很多观点架起了现代科学连通气
功科学的桥梁,通过修养科学意识,可以认识到气功科学的兴起是科学发展到一
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自然科学往后将包括关于人的科学,
正象关于人的科学包括自然科学一样:这将是一门科学。”(《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卷42第128页)这对于建立正确的气功意识是非常必要的。
(四)如何修养科学意识
1.从哲学层次修养:认真修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克
服形而上学、主观先验论以及实证逻辑等错误的哲学思想。因为“马克思的整个
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
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39第404页)。
2.从科学层次的方法论修养:科学方法论是较哲学方法论低一层次的方法
论,它指研究科学的基本方法与原则,决心从事智能气功事业的人若能加强这方
面的修养,不仅对林立的科学门类能从横的方法加以概括,从而加深对科学的认
识,而且可以从方法论的变化规律中,认识气功科学的崛起是科学发展之必然结
果。
3.从科学知识层次修养:智能功人不仅要提高智能气功科学、传统气功知识
的水平,而且有条件的人都应相应提高现代科学知识水平。《智能气功科学概论》
曾明确指出“发展气功科学必须借助现代科学”,“内求法必须以外求法知识为
基础”……这里不赘述。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96
二、修养艺术意识
(一)艺术意识
艺术指文学、绘画、音乐、舞蹈、戏剧、电影、雕塑、建筑等,是社会意识
形态的一部分,它是以生动的、可感觉的形象或音声来反映现实、复制现实,并
以此提高人们认识、把握美的能力,艺术建立的是美学。艺术意识是欣赏艺术美
的综合的意识活动,它以情感为中介、核心,把感知、理解、想象、认知等心理
因素融合成一种独特的意识活动。若从气功科学角度来说,艺术意识的活动形式
多属于形象思维,整体相关性比较强。
(二)修养艺术意识,提高艺术意识修养水平
1.提高欣赏艺术美的能力,使自己生活愉快美满;
2.提高创造艺术美的能力,使自己的生活艺术化。
诚然,艺术意识修养水平的程度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经济状态、文化素养、
爱好、性格等有密切关系。然而每个人的艺术意识修养所达的水平是可以提高的,
加强对美学知识的学习与理解,对艺术作品反复品味、体察,是修养艺术意识、
提高意识修养水平的根本途径。
(三)智能功人为何要修养艺术意识
1.艺术意识与形象思维有密切关系,而形象思维在气功的运用意识中占有相
当重要的地位,形象思维有很强的整体性质,对人体内气的影响比较明显,艺术
型的人练功多呈现敏感特性,其因盖此。故修养艺术有助于练功的运用意识。
2.艺术给人以美的享受与气功给人以内在的愉悦享受有异曲同工之妙(其中
虽然有精粗之分与层次之别),都有益于人的健康与长寿,《荀子·致仕》中就
有“美意延年”之说。不仅如此,对艺术美体会较多者,往往易于体会练功的内
在变化及练功的愉悦心态。
三、修养道德意识
(一)道德意识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也是个人的意识活动内容。在伦理学里道
德是指人在社会中交往的行为规范准则。这是依据主观世界建立的价值模式对自
己或他人的行为进行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的评判与指令的意识活动,
第二章 修养意识
97
并通过情感、语言、行为表现出来。人的道德意识与人道德行为是一致的,道德
意识决定着道德行为的动机并指导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道德意识的体现。
(二)修养道德意识
人的道德意识是人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不同形式的教育形成的,它随着
价值模式变化而变化。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变化了的道德(对旧道德的否
定)对人类的进步有促进作用,使社会中的个人从低俗变为高尚。道德这一巨大
作用,在以往是自然地发挥着作用。今天我们提出的修养道德意识,就是要智能
功人了解道德的实质与作用,从而自觉地运用道德武器把握客观与自我,以优化
自身,以促进人类向更高阶段跃迁。
(三)如何修养道德意识
修养道德意识只是全部道德修养(包括道德行为、道德意识、道德判断等)
的一部分。道德修养是气功锻炼的重要内容,见本章第二节,这里不赘述。
四、修养气功意识
(一)气功意识
气功科学——这门崭新的科学的客观实在,映入人们的主观世界而形成的意
识活动,叫气功意识。鉴于人们的意识里已经充斥着各种常态智能的知识,而且
成了意元体参照系的组成部分,基于超常智能的气功意识必然受到常态意识的排
斥而难以发挥其指导生命的作用,因而气功意识的建立需经过一个长期、曲折、
反复的过程。
(二)修养气功意识
修养气功意识,是修炼气功的根本。它是使气功意识和整体生命运动相结合
的过程,是使气功意识进入意元体参照系的过程,是使偏执意元体演进到圆满意
元体的过程,是关系到全部生命活动从常态到超常态的修炼过程。气功意识修养
水平越高,越能体现“全凭心意用工夫”练气功的诀窍。
(三)如何修养气功意识
修养气功意识要从修养性格、修养性情、修养情操、修养意元体参照系等做
起(详见本章第二节)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98
Ⅳ、修养之目的
智能气功的修养目的,是使失掉了自由、自觉的类本质的人获得真正的、更
高层次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使人成为自由、自觉的与社会、自然相统一的和
谐整体。
人类的发展历史,就是开辟人类自身前进道路的历史,时至今日,人类建立
了比较发达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可以调遣诸多客观事物为自身服务。然而,
这一切只发展、充实了人类的外向的常态智能,在此过程中,得到肯定的更多的
是外在的客观事物。譬如,人通过劳动创造供人享受的各种财富的过程,其结果,
首先被肯定的是制造出来的各种物品,这一切只是人类生存的条件,而不是人类
生命活动本身。虽然人类也在努力使客观世界更好地满足自身的需要,但又多把
注意力放在追逐物质条件的满足方面。至于如何从人类自身的生命活动、精神活
动本身来提高人类的本质水平尚无从谈起。
智能气功的修养要求把注意力放在优化自身的生命运动上,首先得到肯定的
是人的身心优化状态,是生命运动与意识运动的优化与统一。这一过程是人的意
志直接体现到人的日常活动中的过程,这是人的类本质——自由、自觉的人的直
接体现,这是人类具有了丰富的物质条件以后划时代的进步。
传统气功中的佛道两家修养的目的在于脱离人世,到天堂或极乐世界去享受
自由、幸福;儒家则以治世为目的。然而三家均未给人带来幸福与自由。儒家的
治世本身就不能解放人民,而佛道两家的修养则是宗教的出世哲学。试想出世之
人怎能给世俗之人带来自由、幸福与解放呢?虽然宗教的精神充满着幸福、自由
的内容,但是事实正如马克思所说:
“宗教精神也不可能成为真正的世俗精神,因为宗教精神本身也无非
是人类精神某一阶段的非世俗形式。只有当人类精神发展的这一阶段(宗
教精神就是这一阶段的宗教表现)以世俗形式表现出来、确定下来的时候,
宗教精神才能实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卷1第434页)
智能气功志在使人类从生命的必然王国走向生命的自由王国,在地球上实现
现实的自由、幸福、解放,因而与传统气功的修养有了霄壤之别。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3:4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修养意识的内容、理论和方法
修养意识的范围、内容在第一节中作了全面简要的论述,本节对道德、性格、
性情、情趣、克除我执与建立大我等方面修养的具体内容予以阐述。
Ⅰ、对道德方面的修养
一、道德概述
人们日常所称述的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主要论述人在社会中应尽
的义务与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准则,属于当代学问中的伦理学范畴,
其中包括道德意识、道德内容、道德实质、道德行为。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
道德的含义要广泛、深刻得多,我们这里介绍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中华传统文化基
础上的智能气功科学的道德观。我们首先从道德一词的内涵谈起。
(一)道德一词的内涵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道家称述的道德指大自然的体性及其自然规律,儒家
称述的道德多指社会伦理。随着时代的发展,两家终至合流。《礼记正义》中说:
“今谓道德,大则包罗万事万物,小则人之才艺善行无见大小。”从宇宙大自然
的万事万物,到具体的人和事,都包含在道德之中了。之所以把“才艺善行”也
纳入道德之中,是因为“人多才则事能亨通,善行则必合于道。”这样一来就把
自然道德和社会道德结合到一起了,形成了我国古代完整的道德观,即人的道德
与社会、大自然是一个整体,成了古典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智
能气功科学继承了传统气功的道德观,并在此基础上予以发展,认为道德是万事
万物混元气的体性与功能的综合。下面将予以分类说明。
(二)道德的类别
1.自然道德
这里称述的道德,属广义的道德,指大自然中万事万物本身的混元气的体性
特征与规律功能表现。万事万物按照自身的特殊规律性进行运动变化,是事物自
身混元气进行混化时的体和用的表现。由于事物的体用实现过程是在大自然中进
行的,同时又是出于本身的自然而然的规律,也就是说,不是外界强加给它的,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00
所以称之为自然道德。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无不具备这一道德形态,如无机物的
性能及其各种运动变化,生物的生长发育等体性功能及其规律变化,都属于自然
道德。人在胎儿时期的发育阶段,人出生后的各种生理生化结构与本能的生理功
能也都属于自然道德范畴。
2.社会道德
社会道德指导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正确地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个人与集体(国
家)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中有一系列的行为规范准则,并通过善与恶、美与丑、
真诚与虚伪等等许多概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来衡量人们的
行为。社会道德是由社会的整体特性决定的。人为了能体现人的生存价值与保护
人这个物种的生存就必须求得社会(或集团)的稳定。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
必须遵从一定行为规范准则,这一切是人在社会这个整体中的体和用。社会道德,
其具体内容尽管千差万别,但其本质都是为了维系社会(或集团)的稳定,以利
于人类这个物种的生存。在这个意义上,社会道德与自然道德是统一的。或者可
以这样说,社会道德是广义道德的本性在社会这个层次上的反映,是意元体参照
系中价值模式的体和用,是人的类本质、人的社会性的重要内容。
3.自然社会道德
自然社会道德(或称社会自然道德)是指人在特定的发育阶段具有的特殊道
德状态。一个新生儿只是自然的人,还没有建立起人的意识,还没有进入社会,
只是宇宙自然中的一般的客观存在。这个时候的人具有的一切功能,皆属于自然
道德的范畴。在人建立意识之后,开始了处理社会关系,逐步学会处理自己和周
围人的关系,直至把社会道德运用于自己生命活动之中,并作为自己行为规范和
准则。这就成为社会的人了,进入了社会道德。而自然社会道德,是指从自然道
德进入社会道德过程中,自然道德向社会道德转化,而社会道德还没有完全形成,
且婴儿自然的生活参与到社会道德之中,这就形成了既不同于自然道德,也不同
于社会道德的特殊道德状态,我们称这个阶段为社会自然道德。社会自然道德一
般是指人的婴儿后期与幼儿时期,这时的好与坏、善与恶的观念尚未形成,个人
和别人的界线也未划开,其主要表现:
①没有公私之分和你我之别。婴幼儿的心理,还没有形成对物质的占有、归
属的概念,没有你的、我的概念。比如食物、玩具,婴幼儿不管是谁家的,只要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01
他想吃,拿起来就吃;想玩,拿起来就玩,颇有点“各取所需”的意味。当不需
要、不想要时,放下就走。这时如果其他人想要,他也不管。
②真诚坦白,纯正无邪。在婴幼儿那里,是纯粹的唯物论的反映论,只是单
纯地按照实际情况反映这,不会说谎话,更不会说戏谑语言,自己的所作所为,
不管是对的,还是错误的,都敢如实说出来,真可谓是光明磊落。对周围客观事
物,都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真实地表露出来。比如,家长教婴儿说谎话——
把家中某物说成没有时,婴幼儿会对你说:“妈妈说,我家没有××。”如果你
再进一步问:“妈妈说没有,你说你家里有没有那个东西呀?”他会告诉你说:
“有”。有时婴幼儿也会说这样的话:“我家有××,妈妈说了,不要告诉别人。”
这是因为妈妈说话是一个客观存在,所以他会对你如实反映出来;同时他家中有
某物也是客观存在,他也会如实反映出来。
③无忧愁、思虑、恐惧,无恩怨情绪,总是高高兴兴,没有不健康的思想。
在婴幼儿的心目中,各种客观事物对他们都是新奇的,都是具有吸引力的,都会
招致他们的兴趣。即便是自己亲人死了,他也不会悲伤、忧愁,反而对那种办丧
事的“热闹”场面感到高兴。过去一些离乡背井的逃难的人群,****是满面愁云,
心事重重,而婴幼儿却高高兴兴地呼喊:“坐大火车喽!”“坐大轮船喽!”他
们对什么都感兴趣,不去联想与之有关的喜与忧。另外,婴幼儿对发生过的事情,
无论是好是坏,都不留恋,对任何****看来属于恩怨的东西,也是事过境迁。俗
语说小孩子不记仇,打完架,转脸又是好朋友,很近乎佛家所要求“过去心不可
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的境界。
④具有同情心与平等心。当看到别的小朋友发生不幸而痛哭时,他会受到感
染,引起哭泣;当看到或听到别人高兴的事,他也会高兴地蹦蹦跳跳。真有点《老
子》中说的“以百姓之心为心”的情景。另外,在婴幼儿那里,没有特殊思想,
大家都一样,彼此之间没有亲疏远近,即使是未见过面的婴幼儿,到一起也会高
高兴兴地共同玩耍。小朋友之间平等一如,彼此之间都比较公平地对待,没有高
低贵贱之分,平等友爱在这里得到了体现。
⑤喜欢群体生活。婴幼儿不喜欢单独活动,如果把一个婴幼儿放在一间屋子
中,一会儿他就会睡觉。他们喜欢群体活动,而且在群体活动中无拘无束,往往
团结一个中心事件共同玩乐,等等。以上所述即人们常说的“赤子之心”。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02
从以上列举的内容来看,婴幼儿时期的自然社会道德,乍一看来,似乎很高
尚,甚至古代气功家把婴幼儿这种状态作为练功追求的目标。如果我们仔细分析
一下就可以看出,这种状态是生理发育不完善的表现。在婴幼儿的头脑中,客观
事物的众多信息尚未打上(有也不深刻)印记,脑功能的分化发育尚未完成,脑
内很多生理联系尚未建立,意元体基本上处于原始的混沌的水平。因此,彼此事
物的联系、分别的观念也都处在比较模糊的状态中。这时的意识活动与道德状态,
还仅仅处在萌芽阶段,在一定意义上,与原始人相仿佛,这是整个人类都必须经
历的道德状态,只是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才逐渐形成属于不同阶段的社会道德。
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社会自然道德,是婴幼儿的整个生命体——尤其是社
会系统还没有发育成熟时期与周围环境(自然的与社会的)这个整体相互作用的
结果,这是幼稚的人体生命活动整体观在社会领域的表现,它是建立人作为人的
价值大厦的纯洁基础。可惜的是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中,还没有发现人的真正全
部价值,于是只注意到了物质对人生的价值,所以把人引向只知道追逐物欲的迷
路,建立了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从而把那个纯洁的基础玷污了。
4.社会自由道德
什么是社会自由道德呢?社会自由道德是人们通过学练气功,克除了私欲,
克除了情绪干扰,克除了人我的分别,呈现出了婴幼儿的某些道德特征,这是人
的类本质得以真正实现的状态。一般说来,我们前面说的三种道德在社会中是普
遍存在的,而社会自由道德还很少存在。这种道德是人们在气功修炼过程中逐步
达到的,它扩展到了为公利生,仁民济物,人我同等,物我同观的高级境界。它
与婴幼儿时期的社会自然道德有质的区别,它是在大脑功能高度发展,脑内部分
之间极度通畅,不仅常规智能得到了较高水平的发挥,而且潜在智能也得到了相
当的开发。人的生命活动开始真正步入自觉的整体层次。从我们划分的道德种类
看,后面两种道德(社会自然道德、社会自由道德)虽然有社会道德的内容,但
不同于通常说的社会道德。我们从第三种——社会自然道德中,可以看到它是整
个人类所共有的东西,全世界各民族的婴幼儿时期基本上都是那个样子的。资本
家孩子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剥削的。小孩子的这种道德特性,是人开始生长到进入
社会道德之前这个期间的特征。阶级社会中的阶级道德,也是在这个特征基础上
演化而来的。实现社会自由道德则是人类认识了自身真正价值之后,在认识了自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03
然与自身生命奥秘之后,自我完善的结果。而最有效的途径是学练气功,净化意
识,克除各种私欲,树立一心为公的思想,这将是整个人类都必走之道路。
需要指出的是,古气功家把练气功追求的目标说成是“返老还童”,“反朴
归真”,即首先是返还到婴幼儿的“纯德”状态,进而达到“虚无”的道的原始
层次上去。正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练功者欲图“脱离尘世”,建立“世外桃园”,
走上消极厌世的悲观情绪。很多人鼓吹看空一切,放下一切,使自己进入婴幼儿
的无识无知的混沌状态。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因为练气功练到高级境界决不是
那个样子,只要稍一分析即知其谬了。试看,新生儿确是无识无知,但也没有起
码的自我谋生的能力,如果不是****照管,很快就毙于非命,难道练功至高级程
度能成为这个样子吗?第一步的“返老还童”既然不现实,“返朴归真”就更是
空中楼阁。恐怕这就是古人难以修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吧。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阶
级对立的私有制社会里,气功所倡导的人我平等、无私的道德是难以实现的。只
有到了公有制社会,社会自由道德才有可能实现。
(三)人的道德及其形成过程
研究人的道德的形成过程,要追朔到人的形成过程。人的形成有其种族发生
史和个体发生史。个体发生史是种族发生史的缩影,可以成为研究人的道德的入
手处。从人的个体发生史看,人的生命始于上一代父母的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的
受精卵。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即决定人的特性的一刹那,其体和用的特性随之
产生,自然道德也即注入人体。古中医讲:“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
德气流薄而生者也。”“天地合气,命之曰人。”属阳的天——大自然给我以功
能(德),属阴的地给我以气——物质,气和德(规律)相结合生成一个人。故
人的道德、功能、体性不是上帝赋予的,是阴阳的两个功用相合而成的混元气决
定了人的道和德。以后,受精卵即按其自身的规律分化、演化,成为胚胎。到胚
胎衍化到一定程度,开始在人体内形成神经系统和心脏系统,当神经系统有了雏
形以后(约在胚胎其的第四至第六周左右),一个独立的自然的人的特性开始形
成,脱离了低等生物,这时就叫胎儿。胎儿进一步按人的特性发展,逐渐内有五
脏六腑,外有肢体百骸,五官七窍俱全。这个过程仍是依据了受精卵的道德特性
进行的。这个道德是一个自然人的自然道德。
胎儿降生成为婴儿,在婴儿与自然和社会逐步接触中逐渐形****的道德。在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04
小孩子刚刚出生时大脑皮层虽然有若干亿脑细胞,全部神经系统的功能在脑子中
已经综合起来结合成一个整体——即意元体,但这时它们都是“空”的,对周围
事物还没有分辨能力,小孩子不睁眼,也不怕声音。这时他仍是一个自然的人,
还没有来自社会的群体信息,而只是一个自然的、具体的客观存在物。它有新陈
代谢功能和简单的非条件反射。例如:吃奶、拉屎、撒尿等,而且是属于本能的
反映,把奶嘴或手指放到他嘴里,他也出现吸吮动作。婴儿的这些功能,完全是
按照人体遗传的生命结构带来的特性去进行的。因为没有意识的活动,是被动地
按照自身生命活动规律来进行的。这时还只是自然的人,本能的人。婴儿的这种
本能的活动即人的自然道德。
在婴儿与自然和社会(周围的环境)接触中,如运用意识一章所述的,各种
客观存在(包括自然的、社会的与自身生命的)逐步内化到主观世界中去,在意
元体中形成参照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主观与客观的对立,以及客观世界中的各
种差别。随着意识活动的建立,属于意识活动范畴的表情也开始形成。一般来说,
满足了生命活动的要求就表现高兴,如喂奶可消除饥饿感,保证了机体发育的营
养供给。经过多次重复之后,喂奶的人,妈妈或阿姨等就成了上述良性刺激的标
志,所以当一见到妈妈(或其他经常喂奶者)就表示高兴。俗语说,不懂事的孩
子“有奶便是娘”。当婴儿能表示出对喂奶人的高兴表情时,这实际上已是处理
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雏形了。随着语言的灌输,以后逐渐把婴儿与****的关系进一
步规范起来。在这一时期,婴儿在接触和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对爸爸和妈妈以
及周围其他人高兴或不高兴的标准,不是一般社会上的好与坏,善与恶,而是是
否有利于自身生命活动的进行。由于婴儿大脑中还没有更多的分辨功能,所以在
婴儿头脑中最早印入的这些社会性的色彩,仍属本能的、自然的反应,就像婴儿
早期的摄取(吸收)、排泄、休息、肢体活动属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须的最基本
的本能反应一样,处理周围人际关系是从生命的需求出发的。没有私心杂念,没
有你我之分,无忧无虑等。它是自然道德向社会道德的过渡,我们称它为社会自
然道德。这个时期的道德特点如前所述,这里不复赘。需知这种道德观念也是由
客观存在决定的,是婴儿的自身生命活动的各种信息以及周围人对婴儿的各种刺
激内化到婴儿意元体的结果。比如,婴儿需要的各种生活条件,都由家长准备好
了,当婴儿需要吃时就吃,需要穿时就穿,不需要婴儿对这些物品操心。这一现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05
实反映到婴儿头脑中,就表现为没有占有权、归属权之分,也不知你的、我的等。
在这种思想支配下,他就可以自然而然地“各取所需”,用完后也不藏为己有。
又如,家长总是主动地关心婴儿的一切,直接地、顺利地满足婴儿的需要。这些
现实反映到婴儿头脑中,就是单纯、直爽,没有曲折多变……由于婴幼儿的头脑
中尚未建立各种差别,尤其对周围的人的人好坏更无从分辨,因此,在处理与周
围人的人际关系时,只是凭那种单纯的心理状态,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自身
生理状态的影响。鉴于此,婴幼儿的生理、心理、情绪和生命活动紧密结合到一
起了。婴幼儿处理事物是以自己的精神状态为依据的,而婴幼儿的精神境界则是
他自身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动的反映,是周围人对他关心、爱护、帮助、体贴的反
映。婴幼儿时期主要是感觉、运动思维,进而到形象思维,所以模仿性很强。明
了这一点后,对婴幼儿的社会自然道德的内容就不感到奇怪了。由此可知,孔孟
的“人之初,性本善”以及荀子的“人之初,性本恶”的说法,把道德说成是先
天的,与生俱来的,这两种说法都是不正确的。婴儿生下来如果不接触人,不接
受人类社会的信息,不是处在人与人的关系之中,就没有人的意识。诸如所谓狼
孩、虎孩、狮孩、猪孩等等,在特定环境的感染熏陶之下,失去了人的道德特性,
很难称之为性善。至于性恶的说法,乃是把婴儿求生的本能夸大歪曲为人的私欲。
私欲和本能的为生虽有关联,但绝不能等同。婴儿在成长过程中,也会产生出趋
向,如吃得好些,生活得好些,这种愿望也在大脑皮层中反映出来。但这不是私,
而是为了生存的摄取,是本能的表现。私欲是求生本能向一个方向演化发展成肆
意掠取为己有才称为私。而前述平等的、为公的观念,也是一种求生本能的反映,
是为使他的生命活动进行得更顺利,使他内在的精神更舒适而派生出来的。至于
向哪个方向分化,则决定于周围的社会环境。
随着婴儿与客观世界(尤其是社会)的接触,随着语言信息的灌输,大脑皮
层的功能逐步健全,婴儿到幼儿这段时间内的大脑皮层发育迅速,小孩子在其社
会自然道德基础上,接触社会更深入了,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实践经验更多了。同
时,在私有制物质不丰富的生活环境中,****的言行大都是自私的,都会影响意
识,使之产生偏激性,从生命活动的需要,转化到为了生活得更好、更方便,去
占有更多的东西,表现出了自私的行为和观念。从为生命而变化为为私,有了为
私和为我,就把我和私结合到一起了。过去的那种对有利于生活生命活动而表现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06
出来的喜悦心情,慢慢的被各种嗜好代替,随之产生出各种欲望。在这种状态下,
人的情绪是围绕着我和私变化的。因此,在处理事物时,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
不是从是否有利于生命活动的需要出发了,而是根据其私欲的观念来决定取舍
了。随着逻辑思维的形成,以及社会中的阶级地位、经济状态等对生命活动的影
响综合地反映到意元体中来,加之****的文化和思想的灌输,法律的影响,从而
建立起善与恶、美与丑、好与坏、爱与憎的观念,牢固地印记在意元体的参照系
中,成为评判是非的标准,成为运用意识的基础,成为驱使意识运动的原动力。
因而完全进入到了社会道德之中了。人的道德就是这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四)道德在人的生命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1.道德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根据
人是地球上最高级的存在物,人的生命运动是人体内的物理运动、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与意识运动的整体表现。其中的物理、化学运动是生物、意识运动的基
础,而后两者是生命表现。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意识活动——这是一种
“自由自觉的活动”,它是人的全部生命活动的主宰。然而在人的意识活动支配
下的生命活动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在社会中人与人的联系过程中实现的,正
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卷42第24页)如果一个初生婴儿不接触人的社会,这个婴儿就不能发育成具
有人的意识、人的智慧、人的各种品德与技能的人。这是我们在意识、道德形成
过程中已经讲过的内容。这里我们要讲述的是,道德在人的意识活动与全部生命
活动中所占地位与所起的作用。
①道德是意识活动中的“深层”活动。常人的意识活动内容有哲学的、政治
的、宗教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等等的的内容。其中道德的意识活动处于
这些意识活动的最“深层”,这可从两方面说明之。首先从道德的形成来看,它
是打在意元体参照系中的较早的、较深的印记。 如道德形成过程中所述,当婴
儿能对喂奶者表现出高兴时,不仅表明婴儿已把最初的分辨机能与好、恶的情绪
——道德的原基——结合起来,而且说明了婴儿最先建立的是处理人与人的关系
的意识活动。而语言、知识以及其他的意识活动是在尔后的生活中逐步形成的。
诚然,道德也要进一步随之具体化。其次从道德在行为中的作用看,道德是人们
行为的动机、目的“决策”者与行为的监督者、评判者,是人生价值的执行者。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07
众所周知,行为是意识支配的结果。然而人们进行社会联系时必须遵守的行为准
则却属于道德。换句话说,人们的一切社会联系,尽管内容可以千差万别,但都
必须受到道德观念的制约。道德这种意识活动是一般意识活动的基本点与发动
力,同时又为一般意识活动作出明确的导向的规定性。道德意识属于古说的“心
之中又有心”的深层意识活动,是建立在参照系的基础层面上的道德意识结构模
式。它是人的类本质得以体现的内在根据。在常人那里,它是偏执意元体形成的
价值模式在参照系中的规定性的综合。
②道德在人的类本质进化中的作用。诚然,道德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由生
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决定的,同时道德又对它们起相当强的反作用。道德总是同人
类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前进的。当生产关系发生变革时,与新的生产关系
相适应的道德观念就与旧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当新的道德观念成了指导人们的
社会联系准则时,社会就前进了,人类文明也就前进了,人的类本质也就向自由、
自觉领域跨进了。整个人类的发展史,就是人的本质的进化史。人类从原始人进
化到今天的漫长历史过程中的政治的、经济的、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道德
的……变化,不仅都是人本质进化的表现,而且又都影响着人的本质的进化。道
德对此进化过程的作用尤其显著,让我们看看人类的不同历史阶段,就能一目了
然了。
处在蒙昧时期的原始人,虽然仅形成了人类初期的尚未开化的意识,但已经
超越了动物集团与动物“家庭”(雌雄两性建立的联系)的矛盾关系,克服了雄
性动物在交尾期的排它性给动物集团带来的破坏性。开始表现出人的特殊类本质
——社会联系。人不仅必须满足生理需要,同时还必须满足意识需要,从而必须
结成社会。人们要想在生产力水平非常低下,环境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维持生活,
只能共同劳动以摄取生活资料,共同分享仅有的劳动成果,这就是原始公社。当
时人们比较单纯的意识状态就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反应,作为意识活动的一部分
的道德观念,就是为着这个氏族集体,体现了一切是为“公,甚至男女关系也是
标志着为公的群婚制,这样的道德反映了原始人尚未开化的人的类本质特性,属
于自然社会道德的范畴,人体的各种机能也处在未开化状态。从气功科学来说,
此状态是处于低级层次的“形神合一”。哥伦布发现南美印第安人(氏族公社)
即显现出身形矫健,动作敏捷等特点,就是雄辨的佐证。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08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财产逐渐形成,社会中开始形成了剥削阶级与被剥
削阶级。奴隶制社会虽然使大部分人失去了原始公社时期具有的自由,但较野蛮
时期的战俘被杀死则是一种进步;更重要的是为另外一部分人创造了从事脑力劳
动的条件,这是人类的更大进步,从此人的意识活动走上了异化与复杂化的道路,
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意识,开始受到生活的逼迫与占有欲的牵制。比如奴隶被
奴隶主占有并强迫其劳动而失去自由;奴隶主受到占有欲的牵制使意识活动向知
识领域倾斜。这导致了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次分工,随之出现了阶级差别,因而
道德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私有观念、等级观念、家庭婚姻(一夫一妻制)等
观念得到了初步确立……这一切促进了人的类本质的进一步发展。如智慧的开发
——它虽然是以抑制超常智能为代价的,但在当时确实使人朝着体力与脑力劳动
分工,从而强化意识的功能,使精神向更好地统帅生命活动的方向前进了一步。
尤其是周朝完整的礼制的道德伦理观念,对中华民族的类本质的优化有着难以估
量的促进作用,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我国古文明的黄金时代,恐怕与此有
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封建社会是分散的个体的小农经济。这是对奴隶的一定程度的解放,农民虽
然受着地主阶级的盘剥,但在自己的土地上有耕种劳动的自由,家庭成了社会的
基本单位,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是形成中华民族勤
劳、朴实、忠厚的优秀品质的历史依据。我国特有的封建伦理渗透到各个角落,
这不仅对形成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决定影响,而且也促进了聪明技巧的发达与
智慧的开发。私有观念统治了社会各个阶层,利己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长,这
虽然给广大人民加重了负担,但也促成了艺术发展,同时人类的各种感觉器官的
感觉功能也随着与自然美、劳动创造美的相互作用而逐渐强化与发展。这一切都
促成了封建文化的发展,这一特点在中国历史上是非常显著的。鉴于封建的伦理
道德(如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的不平等性与由此形成的社会意识,不仅使封建社会的等级差别进一步加剧,而
且使个人失去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身心平衡,这恐怕也是形成后世
的“东亚病夫”的主要原因吧!
资本主义社会是私有制社会的最后的一种社会形式,它将为人类的彻底解放
创造条件,尽管在它的初期把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性推上顶峰,如把生产过剩的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09
物品销毁这种反动的举动,就是地主阶级腐朽堕落的回光返照。随着资本主义的
发展,当资本增殖的特性完全支配了资本家,当资本真正成了资本家的灵魂时,
封建地主阶级的特性就逐渐被克服,从而建立起资产阶级的现代文明:社会物质
财富空前丰富,文化素质空前提高,平等、博爱、自由等社会意识形态,尽管它
一开始就是狭隘的、虚假的,但毕竟使人们从封建的僵化思想中解放出来。这一
切使私有观念、私有制给人带来的从自己这个个体(实体)出发,为了强化、满
足个体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常态智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生产虽
然使劳动的异化登上了峰巅,但人的类本质在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中总是不断地
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资本主义社会联系的范围空前扩大,性质空前的深入,
如社会化的大生产,使劳动成了集体劳动,劳动的产品供社会大众消费,这在一
定意义上说,是原始公社生产形式的再现。鉴于社会的根本问题——所有制是私
有,人们的观念是私有的,所以仍然不能使人的类本质摆脱私字的束缚而得到根
本解决。一旦这一根本——私有制与私有观念得到解放,人的道德意识将发生根
本性变化,从为一己之私的小我进入为社会的大我,进而成为与大自然紧密联系
的大我,人的意识活动将逐渐克服基于强化、满足个体需要的常态智能的偏执性,
超常智能将得到全面的开发,人的意元体将逐渐进入圆满意元体、浑化意元体层
次,人的道德也会彻底地进入社会自由道德的境域。
在人类以往的发展史中,道德意识与人的全部社会活动对人类的进步所起的
作用,是自为的慢过程,所以从原始人发展到现在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今天气
功科学揭示了这一客观规律,使人的类本质的进化从自为状态进入了自觉层次,
这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的类本质进化的过程。
2.道德对人的生命活动的影响
①道德与情绪的关系。当人受了一定的外界刺激后,往往伴有一定的情绪变
化。而情绪的产生则受着爱憎取舍的制约,而爱憎取舍的标准则是由价值模式、
是非善恶等道德意识所决定的。从这里可以看出,情绪的产生与道德状态有着直
接联系。譬如对待同一件事,不同道德水准的人会采取不同的爱憎取舍态度,也
往往会伴随着产生不同的情绪,这一切都影响着人们的行为。诚然,我们不能把
情绪、情志问题笼统地说成是道德问题,但是情绪的产生却与道德有着密切的联
系,而且情绪达到一定限度也可直接成为道德问题,而情绪对人体的气机变化是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10
有着巨大影响的。
②情绪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情绪对人体健康影响巨大。总的来说健康的情绪
如积极、向上、奋斗、进取、乐观、欢乐等能增强人的身心健康;反之消极的情
绪如消沉、悲观、失望、痛苦等则可降低生命活力。至于病态情绪如怒、悲、忧、
恐则可使人致病。中医理论认为:“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思则气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黄帝内经·素问》)。又说:
“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
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
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脱肉,
毛悴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毛
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
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不止则
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黄帝内经·灵枢·本
神篇》)
又有“怒伤肝、悲胜恐”,“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
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之说。(《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
论》)
以上所述,往往都是因受到外界(主要是社会因素)的刺激招致的情志变化,
所谓“志一而动气”,气机失常引起疾病。另外,人体内脏气机的变化,也可招
致情绪变化。日常生活中可以看到那些身体不健康或虚弱之人,情绪多不稳定,
容易受外界影响。《黄帝内经·灵枢》中说,“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
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而人体脏腑的气机变化,则属于人体自然道德范畴。
为了进一步说明情况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我们根据中医理论与日常生活经验
对怒、喜、思、忧、恐、惊等分析之:
怒:“怒则气上”。人发怒后气机上冲,从而出现脸红、头晕、脑胀等表现,
这是气机不正常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肝气上升壅结于胁,出现胁痛、心口痛。壅
结于胸,出现胸闷,俗曰:“义愤填膺”。壅结于头则头脑晕胀,气甚至还可以
导致吐血。所以俗语又讲“气能养人,气能伤人,气能死人”。有的人出现自发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11
功又哭又笑,又吵又闹,也是气冲以后神不能主宰的表现。而且暴怒以后能使头
脑糊涂,叫作“无名火”,做出不理智的言行。
喜乐:内心高兴,叫“心花怒放”,对身体健康有利。《黄帝内经·素问》
中讲:“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高兴时气机中和,情志通达,营卫之气流
通,则身体健康,生机旺盛。所以练功时应经常保持喜悦的心情,虽喜而不外扬,
如果过喜则伤气。譬如听相声会笑得直不起腰来,一场大笑可使人上气不接下气。
所谓“捧腹大笑”是笑伤了气,肺气是后天气,丹田气是先天气,后天气先天气
连接不上,只好捧腹弯腰让它接近以使气通联。如果大笑时猛然挺身直立会喘不
上气,严重的可能把人憋死。这实际上是气在起作用。
忧思:“思则气结”,《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中说:“思则心有所存,
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意守能使气在体内某个部位凝聚起来,
加强那个部位的功能。忧思也能凝气,但属病态之气,妨碍身体健康。因为意守
时神意自然,是健康之思,气机流畅,聚而不僵;忧思是漫无头绪、杂乱无章之
思,信息紊乱,使气机不能很好地流通。所以有的人发愁后一夜睡不好觉,第二
天脸色发青,无光泽,叫晦气。忧思和一般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也不同,后者神能
主宰,前者神不能主宰。
惊恐:“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有的人受严重的刺激,吓得“屁滚尿
流”,是气机下泄而不能自持的结果,对健康有害。但一个人如果行为不甚光明,
言行不甚检点,不仅容易引起忧愁思虑,而且容易受惊吓。相反如果胸怀坦荡,
光明磊落,大义凛然,就不会因为一些事情而担心害怕,这就是道德水准问题了。
这也反映一个人的气质。气质问题古意是包括道德情操问题在内的。气质高尚,
行为自然纯真,光明大落,能始终坦荡如一。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3:41:4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修养道德
(一)智能气功科学的道德标准
在人类历史的不同时期,人类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因而衡量善恶的标准也
就有了巨大差异。例如生产力极度低下的原始部落,到了冬天无食物时,吃掉不
能劳动的老年人,却保留有用畜类的行为,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因为这一行为有
利于整个部落的生存与人类种属的发展。奴隶制社会的不杀掉战俘而是剥夺其人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12
身自由、强制其劳动,认为是合乎道德的,因这较以前杀死俘虏已是前进了一步。
人类在一步步前进的过程中又为自己不断地开辟前进道路,因而也是在不断地改
变着道德标准(阶级道德则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智能气功科学衡量善恶是非的标准是,以人的行为(包括言语举动与意念活
动)是否有利于人的生命活动,是否有利于人这个种的类本质的进步与发展为准
则,有利的行为是善,否则是恶。鉴于人是社会的人,是群体的人,因而判断一
个人的行为是善还是恶,又不能形而上学地运用上述原则,而是要具体地、全面
地分析,要从整体的立场去分析。比如,当个人为了一己之利而有害于群体、有
害于人类的进步时,其行为属于恶。当此之时,除此恶虽然不利于该人的个人的
生命活动,但有利于整个群体与人类的进步,所以除恶即是行善。衡量美与丑、
正义与非正义也是如此。
(二)智能气功科学修养道德的内容
当今的时代,是人类从生命的必然王国驶向生命的自由王国的时代,是实现
自由、自觉的人的类本质的时代,人类将建****和社会、人和自然、人和人本身
相统一的和谐的大同世界。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划时代的进步。在这样的年代里,
智能气功科学不仅要在开发、运用超常智能方面为人类作出贡献,而且要自觉地
运用道德规律,充分发挥道德在人类进化中的作用。为此,每个智能功人都必须
自觉修养道德。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里,除了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外,我们
提出了“和谐、欢畅、自然、端庄”为智能气功修养道德的内容,它既是对个人
的,也是对集体的要求。
1.和谐
这里所说的和谐,指整体秩序而言,它是健康事物表现出来的状态:各个部
分都按特定的规律运动,是美好的特殊体现。它是欢畅、自然、端庄的纲,包括
人天和谐与人与社会和谐。
①人天和谐
人天和谐指人与大自然这一统一整体按照有利于人类发展的规律进行有秩
序的运动。混元整体理论指出,人与大自然是一整体,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进
而言之,大自然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是大自然的意识活动表现。自从人类出现,
自然已成了人化的自然界,因为人类总是不停顿地按照人的愿望改造着自然。由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13
于人类尚未了解更未掌握有关人与自然是一整体的规律,故在人类改造自然时产
生了人与自然的冲突,结果破坏了自然,也危及了人类,随着科学的发展,随着
气功科学的发展,人天关系的奥秘将逐步被揭示,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
信息交换规律与交换通道将被人类所掌握,从而建立起有利于人类发展进步的人
天和谐的整体。这一整体不是自然的复旧,而是按照人的类本质的发展规律建立
的人化自然。
②人与社会的和谐
社会是人和大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人类的群体组织及其设施。社会是
人类生活的保证,是实现人与大自然联系的纽带:因为人与人的联系的实质是人
与自然的联系,而人与无机的自然界的联系也是通过社会这一中介完成的。鉴于
此,要建立起有利于人类发展的人天和谐关系,必须建立起人与社会的和谐(家
庭、社团、国家是社会的不同层次的表现)。包括人群的和谐、人与物(设施)
的和谐。
a.人群和谐。人类群体(集体)是人的类本质得以实现的前提,只是由于历
史的缘故——生产力低下和与之相伴的愚昧无知,使人为了争夺生活必需品而互
相残杀,使人长期处于野蛮状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使人逐步认识到人群和
谐是人类进步的保证,从目前阶段来说,需从思想和谐、行动和谐、人际和谐、
组织和谐做起。和谐的社会群体,是整体与局部的统一,是自觉与纪律的统一,
是平等与权威(此权威不是指人,而是统一的思想与纪律)的统一。这一切都要
统一到有利于人的类本质得以实现这个根本上,智能气功提出的“融利己于利他
之中”的集体主义的观念,就是这一根本的具体体现。以此建立起来的和睦的家
庭关系,较古人所述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相敬如宾”等伦理则上升到
了新的螺旋。以此建立起来的友善互助的社会关系,与责任感,荣誉感,较古人
所说“忠信、仁义、诚敬”等侠肝义胆则进入了更加自觉的世界。
b.人物和谐。人类在自己的过程中,不断把自然物人化并使之进入社会与人
的生活领域,尤其是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社会中的人化自然物已经成了人的社
会器官,这一切把人与社会、与自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命特
性的了解的不断深入,将建造出更加有利于人的和谐环境。做到和谐并不难,因
为修养和谐的内容虽有不同,但总的目的,都是为了建立整体的良好秩序。可以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14
从建立自觉的热爱集体的主人翁责任感、自觉地把自我纳入集体之中、按照集体
要求(纪律)规范自己的行动、克服个性与小团体主义入手。
2.欢畅
欢畅是充满生机的表现,是和谐的结果。就个人而言,指精神上的高兴愉悦,
欢快畅达,是气血和通、意元体清明的象征,是生命力旺盛的表现;就集体而言,
指良好的、活跃的气氛,如生活中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工作上的热情负责、
勤勤恳恳等,是集体组织健康的表现,是既有个人心情舒畅又有集体意志的结果。
集体中的欢畅又是彼此仁爱的结果,仁心可生发自身的力量,爱是希望对象走向
完美。在这个意义上说,博爱是欢畅的基础。
做到欢畅并不难,如果集体中的每一个人,都能按照周恩来总理所说的“互
敬、互爱、互学、互助、互让、互谅、互慰、互勉”去做,并且首先从自己做起,
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人为善,助人为乐”的原则,那么,这个集
体一定会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欢畅局面。
3.自然
自然虽然是事物本身真实性的表现,但在这里主要指人的生命活动对人自身
与集体有利的规律而言。它不仅符合和谐的要求,而且也是对欢畅的一种规定性。
就个人而言,自然不是随随便便,而是修养达到一种境界,表现在处事自然(如
不矫揉造作、不装腔作势、不盛气凌人、不卑不亢等),语言自然、举止自然、
工作自然……它是保证人际和谐的重要因素。
另外,自然对人天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来说,又是一项重要的限制内容,
这一和谐必须建立在符合利于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上,而不是纯任自然,更不是
返回原始自然。
4.端庄
端庄是端平正直、庄严大方而言。是神气充足、道德纯厚而显露于外的自然
征象,是修养的又一结果。是美的一种特殊表现,它与孟子早就指出的“充实之
谓美”(《孟子·尽心下》)是相通的。
需要指出的是,端庄是修养到正气充足的结果,不是简单的仪容修饰。端庄
的修养必须从行为上做起,待人要忠厚宽惠,襟怀坦白,说话要心口如一,言而
有信,行为要光明正大,不欺暗室……如此行之,则端庄自显,道德日隆。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15
综言之,上述的“和谐、欢畅、自然、端庄”,不是一般的社会道德内容,
也不是一般的思想、作风教育内容,而是人道主义(关于人的类本质特性的道德)、
自然主义(人是自然的人化)与集体主义(共产主义思想的核心)的集合,可以
看作是气功科学特殊的道德观。
(三)修养道德在修养意识中的地位
从“道德是人的类本质的内在根据”所述的内容中可以看出,道德意识是意
识中的“自我”的重要支柱,在一定意义上说,它影响着人的全部生命活动。所
以修养道德就成了修养意识的核心内容,后面所述的对性格、性情、情趣、偏执、
大我等方面的意识修养,都和修养道德有一定的关系。鉴于修养道德是从意元体
参照系这个根本层次入手的,所以修养道德贯穿于修练气功与修养意识的全过
程,它是其它各项修养的基础与前提,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各项修养的总纲。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3:43:06 | 显示全部楼层
Ⅱ、对中和之性的修养
一、何谓中和之性
中和之性指人的意识活动的自然状态。对这一状态《中庸》作了如下的阐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
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这里说的中,是指人在没有喜怒哀乐等情绪与思维活动时意元体呈现的特殊
状态,这是一种虚灵明静的自然状态。常人在无事而“愣神”时,前一念头已过,
后一念头还未出现当中的间隙状态,就属于上述的“中”的自然表现,若能将这
一状态以及对这一状态的感受自觉地延续下去,就是练气功的中。在这种状态下,
人体中的气由于解除了意识活动各种指令的“干扰”,可以按照人体生命的自然
规律活动,所以能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在传统气功中,对中的状态,多称作
静。然而此态并非静止,而是一种特殊的内部和谐状态,它是人在无事时意元体
的自然表现。
这里所说的和,是指人完全按照客观事物的面貌予以反映或反应,没有丝毫
的主观臆断掺杂其间。也无太过或不及,即使遇事后有情感发生,也是人与外界
事物混元气混化后引起人体混元气的变化而引起的“气一而动志”的表现。其特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16
点是事物来前不预计,事物过后不追忆,事过情迁。这是一种纯粹的唯物论的反
映论,是人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人体气机按照混化的自然规律在意元
体中的写照。它是人在处事时意元体的自然表现。
综观上述可知,中是意元体“不与物作用”亦无思维活动时本身的自然状态;
和是意元体与外物相互作用时混化的自然状态。这里中是基础,而和是在中的基
础上的具体运用。如果做不到无事时的中,就难以做到处事时的和。对意元体的
中与和的表现,统称为中和之性。由中和之性引发的人体之气的变化状态,则称
为中和之气。性(在这里作意识解)与气互相影响,此即古说的“气一而动志”
与“志一而动气”的道理。两者之中意念是本,所以古人多强调存养中和之性,
并视之为练功之根本,黄元吉指出:
“故养气先养神,养神必养心。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必将一切
私欲扫除净尽,如大学所谓欲正其心先诚其意,务使心如明镜,绝无尘埃。
此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也,此即所谓先天之神”。(《乐育堂语录》)
二、如何修养中和之性
中和之性谈之甚易而行之甚难,因为人的意识已被物、欲所牵,一刻不得安
宁。人类在自身的(种族的与个体的)进化中,在很多方面已使意识扭曲,失去
了平衡,形成了习惯,致使中和之性被严重破坏,有的形成偏颇的性格,有的遭
受情绪的困扰……修养中和之性,首先就要从性格、情绪、安祥三个层面进行修
养。
(一)对性格层面的修养
对性格层面的修养主要指对治不良习气与性格上的偏颇。因为偏颇的性格严
重地干扰了意元体的虚灵明静、均匀无滞的状态,使之受役于偏颇的性格与习气。
这在常人眼里似乎是禀性或人之常情,但站在气功科学的高度来看,则是严重的
病态表现,这是修养意识最低层面的要求。这是每个练功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下面将作具体讲述。
现代心理学认为,性格是表现在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生理素质和生活经历所形成的。我们站在智能气
功科学的高度来看性格,则是性情的规格,以符合中和之性的规格为优。性格(或
性情)上的偏颇,指人的主观意识偏离了常轨,是体内气机按照特定方向畸形发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17
展的结果。偏颇的性格即使在正常的环境中也难以保持其自身气机的固有平衡。
对治偏颇性格是恢复主观上的常态,是练功的起码要求。不良习气虽然并非都是
性格偏颇造成的,但多数与性格上的缺欠有关,两者往往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
不良习气和性格偏颇,都不是先天的。人初生时,只有顺应自然的功能,无分辨
是非的标准,因为谈不到“性善”或者“性恶”。只是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逐步
沾染了各种习气,这就是古人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习气中有好有坏,好
的习气利人利己,符合自然生生之性,故称之为美德,对练功有促进作用。坏习
气损人利己或损人不利己,违背自然生生之性,与练气功大相径庭。如傲气、自
满、任性、嗔恨、嫉妒、自卑、口舌(自由主义)、猜忌、诡诈、虚伪、两面三
刀、险恶、损人利己等等都是坏习气。这些坏习气对于练功的危害很大。其一,
练功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能否入静。而不良习气会在大脑里形成一个顽固的兴奋
灶,使之不易入静。其二,文明的环境使人心情舒畅,有益于练功,反之,不文
明的环境则有害于练功。每一个人既是他自己,又是构成社会环境的一个要素。
因而,一个人的不良习气不仅“污染”环境,有害于人,而且被污染的环境必定
反过来作用于自身,激惹七情,破坏自身神、意、气的稳态,损害自己的心身健
康。其三,练气功不仅要自己运用意识,还需良师益友经常切磋琢磨。若坏习气
不除,则遇良师也会失之交臂,结果只能远君子而亲小人,离道日远,危害自己。
其四,对身体气机的影响。如有的人骄傲自满,好表现自己,搞个人英雄主义,
由于经常表露自己,不能把气涵住,易使气张扬出去。有的非常自卑、自馁,不
敢说话,不敢做事情,由于神的虚弱而使身体里的气机迟滞不容易运动。有的人
急性子,这种状态就容易使气机脱离常轨,不容易控制;还有的人慢性子,慢慢
吞吞的,这种状态,其意识和气机的联系不紧密,不能很好地有意识来统帅气机。
有的人很爱说,开口神气散,把气散出去,等等。不仅如此,有的更严重些,有
的人嫉妒人,憎恨人,这种不良习气首先使自身的气受到影响,因为憎恨就有杀
气,首先影响自身的健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经常嫉妒人的人,身体
健康的少。这些事例说明:不良习气和性格偏颇,直接影响气机平衡,对身体健
康不利,对练功有很大影响。因此,搞智能气功的人们,必须克服不良习气和偏
颇的性格。古气功家都很重视克除不良习气和偏颇的性格。《荀子·修身》中说:
“治气养心之术,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知虑渐深,则一之以易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18
良。勇胆猛戾,则辅之以道顺。齐给便利,则节之以动止。狭隘褊小,则
廓之以广大。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庸众驽散,则劫之以师友。
怠慢僄弃,则照之以祸灾。愚款端悫,则合之以礼乐,通之以思索。凡治
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夫是之谓治气养心之术也。”
荀子的这段话完全是针对不良习气和偏颇性格,提出了相应的对治方法,很
全面,很深刻,值得我们反复玩味,并身体力行之。然而,不良习气和偏颇的性
格是由来已久的,是在出生以后慢慢形成的,因此,改正起来可能困难一些。但
是,任何的不良习气和偏颇的性格,都是后天慢慢形成的,不是先天带来的,也
不是遗传下来的,只要认真努力去克服,是可以解决的。为了有助于我们克服不
良习气和偏颇性格,古人的例子是可以参考的。“韦弦之佩”的典故,说的是西
门豹性情太急,就经常佩带一条皮韦,用以警惕自己——要变得缓和些;董安于
性情太缓,就经常带一把弓弦,用以惕励自己——性格要变得急促些。由于他们
针对着对自己的不足进行了认真的对治,最后都成了性格完备的人,都做出了惊
人的事业。在现实生活中这种例子也是很多的,例如搞地下工作的革命者,由于
环境、任务的特殊,有高度的自觉性,促使他们的性格都改变了。我们学练智能
气功的人,懂得了生命活动的科学道理,更懂得修养的道理,只要下决心认真地
对治,是能够改正不良习气和偏颇性格的。
除了运用意识去对治不良习气和偏颇性格外,还可以针对不同情况用一定的
功法。骄傲自满喜欢表现自己的人,在同别人谈话或处理事情之前,先深吸几次
气,多吸气少呼气,就可以少表露自己了。胆怯的人和自暴自弃有自卑心理的人,
要多练呼气,用力往外喷气,再发个“撑”字音,可以对治胆怯心理。而有急躁
毛病的人,可多发“嘘”音,以泄肝气,可以对治急躁的毛病。
(二)对情绪层面的修养
情绪即指***的延续,使意识活动失去自觉而依附于诱发事件,是意识失去
应有的灵明的表现。对于情绪层面的修养,要求练功者在处理各种事物的过程中
都保持情绪的稳定,符合中和之性的要求,然而这是比较难的。因为人生在世各
种不同的刺激,引起喜怒哀乐爱憎变化,已在人的意识领域中形成了固有的模式,
成了习惯,这就是人们说的“人之常情”。因此,要使性情趋于中和,非花大力
气不可,可从以下两途径着手:
1.提高理性认识,增强陶冶性情的自觉性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19
①从理论上认识到不良情绪对健康与练功的危害。人生活在社会中,会遇到
各种矛盾,这些矛盾往往会招致七情的变化,骚扰精神,使之不得安宁,激惹气
血,使之不得平衡。《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七情之中,尤以忿怒忧思为甚。
七情之生,不是由于“个性”太强,就是私欲未遂,从而失却本身自然中和之性。
囿于七情之中,身体定然被害。例如愤怒,《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说:“怒
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更重要的是郁怒时,肝火上升,可使精
神昏乱,失去理智,这对练功有严重的影响。所以古人说,七情发作时,旋即心
情烦恼,一经克服,顿时心境清凉。若能于七情欲作将作时,将之化解,于是七
情也就陶冶成为道德了。不良情绪不仅可以诱发疾病,而且能扰乱神明以影响修
持练功,故修练气功必须使情绪平稳,唯此才能收得事半功倍之效果。对此古人
有着详尽的阐述,如《淮南子·原道训》中说:
“夫喜怒者,道之邪也;忧悲者,德之失也;好憎者,心之过也;嗜
欲者,性之累也。人大怒破阴,大喜坠阳,薄气发瘖,惊怖为狂,忧悲多
恚,病乃成积,好憎繁多,祸乃相随。故心不忧乐,德之至也。通而不变,
静之至也。嗜欲不载,虚之至也。无所好憎,平之至也。不与物散,粹之
至也。能此五者,则通于神明。通于神明者,得其内者也。是故以中制外,
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中之得则五藏宁,思虑平,筋力劲强,
耳目聪明……”
②要懂得情绪不能自控而发作是气虚的表现。中医与气功理论认为:“阳气
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又说:“阳气者,烦劳则张”等。因此,当人有病
气虚,或因劳累气耗损而虚时,神失气养,功能脆弱,则易于失衡而引起情绪的
波动。试以妈妈对自己娃娃的情感说明之。当精力充沛时。自己的娃娃狂热的扑
拥,也会增添妈妈的高兴;当在精疲力尽时,娃娃同样的亲昵,可招致妈妈发脾
气。病态的人,遇事总爱朝坏处想;健康的人,遇事则是预想好的结果。凡此种
种,不一而足。另外,中医理论还认为:“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
悲,实则笑不休……”因此,每个练功的人,当发现自己情绪不正常时,要清醒
地知道,自己已经是气虚、不足了,应自觉地去练功、养气,切不可从外面找原
因,更不能怨天尤人。这里用得着一句俗语:“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实
际上,任何情绪都是自身内部产生的。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20
2.在实践中陶冶性情
主要指克服不健康情绪。不健康情绪包括消极情绪(如消沉、悲观、失望、
妒忌、憎恨、猜疑、自卑、自怜等)与病态情绪(如恼怒、嗔恚、悲哀、忧愁、
惊恐等),常人时常处在这些不健康情绪的困扰之中,这是意识不能自主的表现。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地对待自己与正确地对待客观,要建立智能气功科学
的价值观,自重、自爱、不受外界干扰。要常存“自己是智能功人”之念,经常
省察自己是否合乎智能功人要求,遇到任何不顺心的事都应该用智能气功的思想
方法去对待。这可从三种情况予以说明之。
a.当事时的对待法。譬如,当受到凌辱时,自己要实事求是地对待自己,看
看自己是还是不对,如果自己有错误,即使对方言之过激,甚至口出不逊,自己
也应择其善而从之,应感谢对方帮助自己去掉污垢;如果是自己正确,而对方蛮
不讲理出口伤人,表明该人无教养,自己练了功,有了修养,不应与他一般见识;
自己若与对方分究竟或反唇相讥,岂不是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与之同流合污吗?在
此时刻,关键是自重,要把自己的精神用来守护自身的气不要轻易发放出来,此
即古人说:“不拔一于情”,“持其志,勿暴其气”,能如是则能“得之于内者
也”。外界任何刺激都不动心,则情绪定然平衡,而内气自然充盛。不仅如此,
自己还应意识到,这种场合正是自己陶冶性情的好机会,说不定对方就是自己的
老师安排的人来帮助或检验自己的。心中常持此念,情绪就自然而然地平静了。
b.情绪产生以后的对治。一旦情绪已经产生,又不能即刻排除,则需以法对
治:(a)上乘方法是空无法。观察产生情绪的原因本无实相,因为事情的发生
已成过去,绝无实相可得;现在发生的情绪已属无缘无故,此其空无之一。第二
观察情绪本身也无实相可得,观察产生情绪的本体——意元体——是空无一物
的,它的发作,不过是自己意识制造了一套运动内容而又强迫自己去履行而已。
不是吗?如果有人用你不懂的外国语言骂你,能生气吗?由此可见,情绪的产生,
是一种自身制造的不正常的意识活动。(b)具体方法。不同的情绪可用不同的
方法,如忧愁不能解除时,可于拉气后,而对镜子两手中指揉按印堂正反各七次,
以舒展、安抚心气。尔后,两手沿眉外分,边分边自念“眉开眼笑”,连续三至
五次(因为人高兴时会不自觉被喜气冲动眉开眼笑,现被动地使眉开展则可引动
喜气而愁解)。如仍未解,则两手沿两侧下落,托腮与下颌,连续上托,边托边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21
说:“笑、笑、笑”,看着镜子中的形象,笑意自生,忧愁自解。若属恼怒,则
可对着镜子,“怒目横视”镜中自身形象,并嘲讽说:“练智能者竞如此发火,
没出息!”或用导气降气法:两手从头顶上方向头贯气,沿两耳侧到体侧(大指
朝后,其余四指朝前)下降,边降边念“真慈善”,反复数次,肝气自平。若属
心胸狭小而心情戚戚,甚或胸闷不舒,则两手十指相对,常心向上,置于胸部平
膻中,两手慢慢分开外拉,中指至乳头部位,再慢慢内合,反复数次,外开时念
“心胸开阔”或“开阔心胸”;若头不适则两手于头顶外拉内合,同时于外拉时
念“头脑清新”即可。
c.情绪产生时的对待法。这是对有了一定意识修养水平的人的要求。平时要
灵明在躬,时刻记得自己是练智能气功的人,在意识里的智能气功之我要“随叫
随应”。当遇到各种刺激时,立即唤出智能之我,使之不与情绪结合,此即古人
说“主人翁要常惺惺”,这样就使得情绪的意识活动与意识中的我(智能之我)
分离开。情绪得不到自我意识的强化就难以对体内之气发生作用,意元体的灵明
之性不受干扰,情绪就会当即消失。这较现代的内省心理学对心理过程的内省有
了层次的提高,若能于此有得,则可直达上乘境界。前贤黄元吉曾说:
“无事使此心不乱,有事令此心不扰,于静于动,处变处常,任外患
频来而天君泰然,绝不因之有损益也。故曰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有
事无事,处安处危,只易其境,不易其心,如此存心,即欲不遏而自遏,
诚不存而自存矣。”(《乐育堂语录》)
3.建立健康的情绪
建立健康的情绪是对治不良情绪的更为积极的手段,它不是立足于对治不健
康情绪(如前所述),而是用健康的情绪取代不健康情绪,使不健康情绪不能发
生。这是在意识的参照系中建立了健康的正确的价值模式的结果。前述的“和谐、
欢畅、自然、端庄”气功道德内容,都与建立健康情绪有关。这里不赘述。
①保持心理的愉悦
心情愉悦是人体生机盎然的内在感受,与其外在表现的“欢畅”表里相对。
愉悦心情的产生有三种机制:一是练功使气血和畅,和畅之气血充养意元体,使
意元体的密意生机得以展现。二是意元体排除了外界对它的扰动,在虚灵状态下
行使自己的职能。如果以上两种情状相结合,就形成神气合一后的特殊的、充斥
全身各部的内在喜悦,它是在练功过程中出现的特殊感受。如佛家坐禅从初禅到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22
四禅会相继出现范围逐步扩大、层次逐步深化的喜乐感;道家功出现活子时的各
种感受则是内在喜悦渗入周身各部的结果。不仅如此,乐本身也是很好的功法,
古法云“一儒一道一释流,三子各话万千秋,到底说了什么话,一字真言笑不休。”
这说明传统气功中都很注重喜笑这种愉悦状态。三是外界事物的刺激,有助于神
气的生发,也能产生愉悦的心情。这是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然反应,每个练功者都
要学会运用这种喜悦来加速自己的练功进程。第一要善于融溶到喜悦的气氛中,
如有益的游览,艺术的品味,善举的结果,事业的成功,盛大的庆典,集体的荣
誉,胜利的喜讯,家人的团聚,朋友的兴会等等,均可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当
产生愉悦心情后,要认真体察内在的感受,而且把这种感受尽量延续下去。若能
使这种愉快的内在感受保持长久,仅此一点就是高功夫了。另外,要仔细观察周
围的事物,注意别人的喜悦,学会为他人而高兴。第二要善于为自己创造喜悦。
这就需要在生活、工作、学习中不盲目追求、不好高骛远,要有理想又脚踏实地,
要努力拼搏又善于总结,要有长远规划又重具体安排……这样就可步步有成果,
时时得喜悦。
另外还可以经常回忆往事中的爽心悦意之情景,回味当时的感受,如果回忆
的效果不理想,就有意识地喜形于面,展眉落腮,两眼内眦放松向印堂集中,则
可引发出愉悦而宁静的感觉。
②培养顽强的意志
培养、锻炼意志力是练气功的核心内容。因为有了坚强的意志力不仅可以随
心所欲地支配自己的生命运动(包括指挥形与气的运动),而且也是发挥超常智
能的重要条件,即使是在完成修炼气功的漫长征途中,没有顽强的意志力量也是
难以坚持到底的。因为修养意识、陶冶性情决非一日之功,练气功也不会一帆风
顺,其间都要经过很多坚苦的磨难。古人讲练气功要经过九难十魔的关口,如果
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冲不过去的。
如何增强意志力呢?信心的建立是必要的前提,具体的锻炼除了坚持不懈的
练功外,最好的办法是有意识地在吵闹的环境中去锻炼自己专心致志的能力。仅
此还是不够的,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去磨炼,这是难度更大、水平更高的锻炼。
它们是检验自己对坚信气功的意志力的重重关隘。由于气功尚未得到社会的广泛
承认,致使练功者经常遇到各种困难和不顺利的事,也需要用坚强的意志和乐观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23
的精神去对待,有意识地让自己在艰难困苦中锻炼意志和能力。比如有人骂你,
刁难你,你无恼怒、怨恨和不平之心,心里想他这是帮助我练气功,帮助我涵养
道德,我要感谢他。领导交给难办的事,甚至给穿小鞋,给出难题,也高高兴兴
地想领导给我难作的事,给我难题是帮助我增长本领。遇到种种逆境,不怨天,
不尤人,把它看成是磨炼自己意志的好机会。我常举刘少奇同志在《论***员
修养》一书中所引孟子的一段话: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用这段话来勉励练气功的同志把困难看作锻炼意志,提高功力之良机;把平
常练功长本事当作磨刀,把遇到困难、解决困难当作试刀。这样就不论遇到什么
样的困难,精神也能保持稳定了。锻炼、培养自己的刚强意志,还要从自己的意
识领域克除私欲下功夫。古人说,无欲则刚。只有意念精纯无私欲,才能有真正
坚强的意志,才能很好地调动大自然的混元气,来增强人的各种力量。所以坚强
的意志和破“我”去私,又是相辅相成的。
(三)对安祥层面的修养
安祥一词,在常人心目中是举措自然、稳重与从容不迫的综合表现,是人有
教养的表现。宋朝张载就曾指出:“教小儿先要安详(与祥同)恭敬。”而气功
修养所述的安祥内容就深刻得多了。从字义上讲。“安”字是意识宁静后的自我
感受与表现。《大学》中说:“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孟子·离娄下》中也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
安。”从孟子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出,安是自己得到道的一种体现。“祥”字是吉
祥、和善之意。它是充满生气的各种美善的表现。古人有“和气致祥”之说,意
思是说,中和之气充足就有祥瑞的表现。两字相合成安祥一词,就成了练气功后
的一种境界,它是“和谐、欢畅、自然、端庄”的综合体现的进一步发展,是意
识领域中的矛盾得到解决、意元体功能得到了完整统一的体现。自己感觉到了意
元体的真实存在,同时也就得到了至善、至美的感受。这种对内在即意元体的真
善美的感受,现之于外表,就会呈现出慈祥、和善、安稳、宽惠、和颜悦色、言
语和舒、举措自如、心能止其所止、行其所行,这是心安理得不为外物所扰的“自
由、自觉”的境界。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24
修养安祥一方面是从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做起,注意情绪、道德的修养,务
必使自己保持中和之气,有意识地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安祥的要求。这虽然是从外
形着手,若能保持经常如此,时时刻刻如此,则意元体内必然发生改变。另一方
面,意识中经常体会安祥的内容,实际是认真体认意元体的体性。然后经常默念
“安祥”二字,使安祥的意识从内达外,如此行之,安祥自至。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3:43:54 | 显示全部楼层
Ⅲ、对情趣方面的修养
情趣从字义上讲,就是性情的志趣。它与性格有内在联系。情趣是兴趣的深
化、泛化、稳定化的结果。众所周知,兴趣是以需要为基础的,是对客观事物需
要及对其吸引力表现出的情绪色彩。在人的整体生命过程中有各种需要,但是需
要并不一定表现为兴趣。情趣是在兴趣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精神追
求。人的生命活动是在不同层次上进行的,满足生命活动的需要也就相应的有了
层次的分别。人们从精神上追求哪个层次的需要,就建立哪个层次的情趣。练智
能气功必须使自己的情趣向高层次跃迁。为此,我们先介绍一下不同层次的情趣。
尔后介绍如何提高情趣。
一、情趣的层次
(一)满足人体生命的生理活动需要的情趣。满足人的生理需要的活动,是
人生来就有的生命活动,多与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神经活动相关,它具有自
我和种族保护的意义。在一定意义上说,这类生命活动属于本能的生命活动,是
人与高等动物共有的生命活动。主要是摄取营养的吃、喝以及维持生活的穿、住
行为和繁殖育养后代的行为。满足这个层次生命活动需要的情趣,可称为人的本
能情趣。
(二)满足人体生命的社会活动需要的情趣。人是自然的人,又是社会的人,
生命活动不仅有自然需求,同时还有社会需求,主要有三个方面:
1.社会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人的生命活动是在社会交往中体现的,为此人
必须把自己固定、归属于一定的范围之内并以之为社会活动的基本点。建立家庭,
参加社会组织或团体就是满足这一需要的。为了使这种关系得以维持,必须满足
彼此需要的爱:要给予和接受他人的爱。爱有:①真爱(博大的、平等的、无私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25
的爱,志同道合的爱);②情爱(互助、互惠而建立情感的爱);③***(建立
在性行为上的爱)。由此可以看出,性行为与爱是不等同的,单纯的***将随着
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步被情爱、真爱所取代。美好文明家庭的建立,即其标志。人
类也正在逐步从家庭爱(父母爱、子女爱、夫妻爱)走向社会爱(团体爱、民族
爱、国家爱、人类爱)。这也表现了爱的不同层次。
2.尊重的需要。人在社会中生存,有很多活动是为满足尊重的需要而进行的,
或是尊重自己——自重、自爱、自勉,或是尊重他人。其总的目的则是为了取得
名利、地位、实力……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活动过程中,由于目的是要争取社会上
的尊重,所以极易形成虚名、虚禄、虚荣或虚伪的人品。
3.文化生活的需要。人为了更好地生活,逐步建立了多种文化生活,如文学、
艺术、文体娱乐活动……这一切则是为了满足精神上的需求。
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为满足上述三种人体生命活动的社会需要而建立的情
趣,可总称为社会人际(有很大程度的虚伪性)情趣。
(三)满足体现自身价值活动需要的情趣。当人们进入了文明,远离了本能
的束缚之后,就逐渐建立起文明的、更高层次的情趣,追求实现自己的理想,这
又有两种情况:
1.个人才能、智慧的发挥,从事科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发明创造。这种
人追求的不是虚名、虚禄,而是要做一番真实的事业,是为了满足自己精神的需
要,总在孜孜不倦地进取着。
2.追求理想的社会,推动社会向着美好的未来前进。“世界大同”的理想,
鼓舞着很多革命志士奋勇前进。为了满足这两种生命活动的需要而建立的情趣,
可以叫作智能情趣。
(四)满足人体生命的身心健康的升华活动需要的情趣。当人们具备了物质
条件以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有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和文化条件以满足人体的、精
神的文化需要,取得了预期成果以满足实现理想、展现才能的需要之后,作为人
的全部价值是否就完全得以体现了呢?否。首先人在自身生命领域中还没有获得
自由,还受着生命必然王国枷锁的桎梏,人类还需继续努力。气功先哲们的实践
证明,人类还有巨大的潜在能力可以开发,这些能力可以使人在自然界中获得极
大自由。要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事气功锻炼,完美自己的身心,使人的生命活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26
动得到进一步升华,以便建立更高级的人类文明。这是人类生命活动中的更高层
次的生命活动,以此建立的情趣则可称为气功情趣。
现在全人类——包括练气功的广大人群,多禁锢在本能情趣或社会人际情趣
之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智能情趣的人数还甚少,而气功的情趣则更谈不上了。
二、练气功必须提高情趣的层次
情趣是心理活动的一部分,属于意识领域的内容,各种情趣都可在意识中占
据一定地位。鉴于意识的主观能动作用,在人体内建立了情趣的生命活动层次就
势必得到加强。我们应该主动地利用情趣的这种积极作用,自觉地提高情趣的层
次,以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
如何提高情趣呢?首先评判自己的情趣的层次,然后通过学习、实践改变旧
的思想认识,建立气功情趣,这就需要提高认识。
(一)建立气功情趣是人类情趣发展的必然
人类情趣的层次是随着人类的进步不断提高的,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中,
人类建立了不同层次的情趣。人类刚刚脱离动物界时,虽然有了语言和意识活动,
但对自身与客观世界的认识,尚处在蒙昧无知的状态。在此阶段中,人的生命活
动主要是吃、住和繁殖,和动物生命活动差不多。随着工具的进步,人类在大自
然中开始有了一点主动能力,于是开始建立文字,从蒙昧进入了开化阶段,人类
开始主动向自然索取自身需要的物质,人的生命活动开始围绕着索取物质的活动
展开了更广泛的内容。但由于工具的简陋而生产力水平低下,因而得到的物质财
富非常贫乏,为了争夺这点可怜的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原始人的愚昧、野蛮的
本性必然展现出来,人吃人就是明显的例子。在这尚未完全摆脱凶残的兽性的人
群中,情趣是无从谈起的。
随着工具的改进,陶器、铜器、铁器相继出现,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开始
建立自己的文化,而且对不同的生活内容,开始有所比较与追逐,因而情趣也就
相应出现了。不过在文化愚陋的时代,情趣只能建立在本能基础上。本能情趣使
人的意识趋附于本能,神的主宰能力未能充分体现,神受制于自身肉体以及物欲
的需要——它虽然是人生基本的但又是初级的情趣,但它已经把为了繁殖而进行
的两性结合注入了情感,把为了生存而摄取外界物质注入了美好的追求。正因为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27
这样,它成了建立家庭、发展生产的动力。
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科学有了长足进步,对自身与自然的认识逐步加深,
人的生命活动的内容有了大幅度增加,精神领域的需要逐渐上升,于是人际情趣
开始形成,它偕同本能情趣驱使着人类不断前进,建立今日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明。由于当代科学对人自身的奥秘仍未能揭示,只是对人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有
了较深刻的认识,因之今日人际情趣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本能情趣(物欲)的制约。
而且它仍未能克除本能情趣的神受役于物的缺欠,只不过一受役于自身,一受役
于社会罢了。由于人际情趣也受外界物质条件影响,所以当物质文明尚未高度发
达,尚不能满足人类的精神需要时,造成追求虚名虚禄,由此而产生的荣辱悲欢
毁誉等情绪,形成精神上的压力,则是其必然结果。譬如,发明***麻醉的莫顿
为了争夺专利和他的老师维尔斯以及化学教授杰克逊打官司。致使本来有着良好
友谊的三个人互相争斗,结果三人都陷入了严重的病态情绪,有的自杀,有的患
了中风,有的患了精神病。这一事实深刻地表明了满足社会需要的情趣形成的追
求虚名虚禄的危害。实现自身价值的智能情趣虽然驱动人类逐步远离本能的低俗
的追逐,使人踏上奔向自由幸福之路,但由于它未能进入人类自身的生命领域,
所以又给人的精神带来了新的困惑与苦恼。
不仅如此,由于物质条件的改善,摄取的营养的增加,使人的各种功能得到
了相应加强。繁殖功能对文明的人来说,虽然已退居到了非常次要的地位,但由
于两***合的性兴奋是对精神的高度刺激,于是人们走上了非繁殖目的性兴奋的
追求,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它的本能情趣的色彩。然而,两***合会耗损大量的
精和气,频繁的***,严重地影响着人们的身心健康。
人类作为一种属,决不会到某个阶段就戛然而止,面是会继续向前发展,在
现在文明的生命活动基础上继续前进。发展趋向是精神将完全地主宰肉体,精神
活动驾驭形体的能力将大大提高,人类将从揭示客观世界规律转向揭示自身生命
运动规律,进而揭示意识活动的规律。在此过程中,人类不仅会自觉地培育自身
的气机,而且还将自觉地把那些属于生育后代的繁殖能量用来养育自身,使自身
获得健康长寿与自由幸福。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情趣则是气功情趣,这是人类发展
——也是生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于气功情趣是建立在自身基础之上的,所以前述的各种情趣的弊病也就随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28
之消除了。
(二)气功情趣是实现人的全部价值的情趣
人生在世,无不追求实现自身的生命价值。人生的价值是什么?有人把自己
的吃、喝、玩、乐看作自己的人生价值,其实这是一种被颠倒了的价值观。因为
价值是通过人和周围环境、事物、人的关系表现出来的积极作用。人和周围事物
的关系都含有价值意义。因此,通常所说的人的价值是指人对外界事物的积极作
用,换句话说,就是人对社会的贡献。人消费外界物品是物品的价值在人身上得
到了体现,而不是人自己的价值得到了体现。人做的各种有益的活动,对社会、
对周围的人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是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自己得到物质或荣誉的
酬报是人的价值的间接结果。这种通过社会实现的积极的价值观推动着人类进
步,是可取的,但它还不是完备的价值,因为这时人的活动还未能对自身的生命
活动起到积极作用,也就是说自身的生命价值未能直接作用于自身。因而基于此
的情趣还是不完备的。气功活动则不然,它不仅可以利于社会、利于他人,而且
有利于自身生命活动,可以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实现了人与社会的统一,因而
把它的价值也就推上了完备的顶峰。所以说建立在气功基础上的情趣,是最完备、
最高级的情趣。
要建立气功情趣必须克服本能情趣的盲动性与文明情趣的虚伪性。前述的修
养道德与中和之性,都可使情趣得到提高。这是从理论上讲提高情趣,为的是进
一步提高修养过程的自觉性。气功情趣一经建立,就会在自己的语默动静一切行
为中自觉地体现气功的要求。这是一个全方位的修养过程。对此,古气功家有很
多论述。下面摘录几则供大家参考。
《崔子玉座右铭》中道:
“勿道他人短,无说己之长。施人勿念报,受施慎勿忘。世誉不足慕,
唯仁为纪纲。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无使名过实,守愚圣所藏。柔弱
生之本,老氏忌刚强。在涅贵不淄,暧暧内含光。行行鄙夫志,悠悠圣难
量。慎言节饮食,知足胜不禅。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司马承祯的《坐忘歌》:
“常默元气不伤,少思慧烛内光,少怒百神和畅,不恼心地清凉。不
求无谄无骄,不执可圆可方,不贪便是富贵,不苟何惧君王。味绝灵泉自
降,气定真息自长,触则形整神游,想则梦索尸僵。气漏形归厚土,念漏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29
神归死乡,心死方得神活,魄灭方得魂强。转物唯穷妙理,应化不离真常,
至精潜于恍惚,大象混于渺茫。造化难知规准,鬼神莫测行藏,不饮不食
不寝,是谓真人坐忘。”
这里不仅讲述了脱俗的要求,而且指出了修炼功夫的窍要。稽康说:
“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
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无于胸中,则信顺日齐,道德
日全。”
《道家养生学概要》中说:
“少言语以养内气,寡色欲以养精气,薄滋味以养主气,咽津液以养
脏气,戒嗔怒以养肝气,节饮食以养胃气,不漏精以养肾气,慎行藏以养
神气。”
这些论述既是日常练功的精义,又是脱俗的良方。如果真能处处以气功的情
趣为箴规:言,隽永无华去俗言;行,洒脱平行远离俗行;气,气度恢宏豁达避
免俗气;高,高旷幽远万勿低下;神,灵明圆融不可呆滞……久久行之,自能达
到古哲所谓之
“度量如海涵春育,应接如行云流水,操存如青天白日,威仪如凤文
麟趾,言语如敲金戛玉,持身如冰清玉洁,襟抱如霁月光风,节概如泰山
乔岳。”
这一切既是修炼气功以变换气质的表述,也是对练功者提出的前进的目标
(脱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3:44:49 | 显示全部楼层
Ⅳ、克除偏执方面的修养
偏执是由偏执意元体形成的对事物(包括对自身)以偏概全而又固执不变的
意识状态。克除偏执的修养,不仅是思想方法的修养,而且是关系到彻底改变偏
执意元体参照系的修养,是关系到从常态智能人进化到超常智能人的修养,是进
入生命自由王国的必过之关。下面让我们先从偏执的含义谈起。
一、何谓偏执
偏执一词是从佛家的我执演化而来,但较佛家我执的含义更加广泛而具体
了。鉴于佛家对我执阐述得很深刻,所以对这些内容作简要的介绍是必要的。
(一)佛教的我执观。佛教理论认为,人或任何事物都不是实有的,都是因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30
缘和合而生的。人的见闻知觉作用以及现实的人体,不过是五蕴(色、受、想、
行、识)和合而成。如果认为现实的人身中有一主宰的我并执着地存在于意识中,
就称为我执。佛教认为人的一切烦恼都是从我执这种意识状态产生的。《智度论》
中说:“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众(五蕴之身)为我,然后着外物我所(身
外之物为我所有)。”这是人所以产生烦恼的原因。我执也叫我见或身见。《唯
识论》中说:我见者谓我执,于非我法妄计为我,故名我见。《大乘义章》中进
一步说:“五阴名身,身中见我,取执分别,其所以迷故,名身见。以见我故,
从其所立,亦名我见。”从这两段引文中可以看出,所谓我执、我见、身见,不
过是意识中的一种对事物(包括对自身)的看法,并以之作为衡量事物的标准。
佛教认为它不仅是一切烦恼的根本,而且是一切错误的根本。《起信论》中说:
一切邪执,皆从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对于我执,佛教分为人我执与法我
执两类。
1.我执亦称人我执,认为人身的各种作用中有一个主宰者,它是人的各种行
为(如爱憎取舍等)的决策者。它可产生出一切烦恼,并且认为它是先天带来的。
2.法我执,又简称法执,佛教将一切有名相的东西(泛指各种事物)都称为
法。而法是由因缘和合而成,是虚假的,如幻如化。如果认为法(事物)有实性,
是真实存在,就称为法执。法执可以产生所知障(即各种固执的知识可以障碍修
道)。
佛教认为我、法二执是迷妄、不明了真理的结果,所以又称为无明,但属于
枝叶无明,亦称作见思惑,是修佛(无论小乘、大乘)必须清除的障碍。
以上佛教论述,虽然都是从佛教教义上讲的,但是其中有很多精辟论述,对
高层次练功、净化意识是有指导意义的。只要我们抛弃其唯心、先验成分,抓住
其意识功用的科学髓核,就可以成为气功科学的知识了。
(二)智能气功科学的偏执观。智能气功科学认为,宇宙大自然是无限的,
人类对自然(包括对人类自身)的认识也将是无限的,而且这一过程是不断深入
的,不是一下就可完成的。人类认识宇宙自然的深度,至今仍很浮浅,主要依靠
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种感官认识了客观世界的部分特性,而客观事物的整
体(时间整体、空间整体、时空整体)特性还远未认识,因为这种整体特性非普
通感官(包括现代科学仪器——感官功能的延伸)所能察知,而需要在人类的文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31
明进程中,开发出(实际是学会使用)超常感觉功能——特异功能才能解决。应
该看到,人类自身功能以及对自然的了解是不停地前进的,如果人们把已有的对
自然与自身的认识固定下来,把这种本属于局部的相对的认识变成全部的绝对的
认识,并执着地以此作为处理事物的标准,由于这一标准是自己主观确定的,所
以就将这种主观上的僵化观念称作偏执。偏执可以派生出如下两种弊病而障碍人
类文明的发展。
第一,由于偏执不是依据客观事物的需要而是依据僵化了的主观规定处理事
物,这就不是使主观符合客观,而是要求客观符合主观。在此思想基础上,将势
必形成以我为核心的世界观,要求周围的人和物都要为我服务。因此就产生了苦
乐爱憎等情绪,成为人类向高级阶段(如入圣达真)发展的障碍。
第二,由于偏执建立在人类的常态感官认识世界这个层次,所以依此建立的
人与外界客观事物的相互关系,必然限制在这一层次所特有的规律和范围内,阻
碍着人类向超感觉功能所认识的世界层次前进。须知人类对同一客观事物,在普
通感官功能下和在超常感官功能状态下的自由度是不同的。譬如常态的刚体物的
占位性,在超常感觉功能下,可失去阻碍他物通过的特性。在超常感觉功能状态
下,人在客观世界中自由度将大大提高,偏执则是通往这一自由的拦路虎。这就
是智能气功科学要克除偏执的原因所在。
以上观点与佛教的我执观看上去很相似,但有本质的不同。第一,我们所说
的偏执所执着的知识是眼、耳、鼻、舌、身意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人类认识的
一部分,是真实而非迷妄。偏执的错谬在于把知识僵化与绝对化。第二,这里的
偏执不是先天带来的,而是客观世界(包括自身的生命活动)在意元体内形成的
参照系。在此参照系中逐步形成了主客观的对立(详见《主动运用意识》中的意
识简介),进而形成以我为核心的取舍爱憎的标准和处理事物的框架。它是人类
对自身与自然的认识尚未深透时的必然结果,它将随着人类对自身的认识的深
化,随着人类超常智能的开发逐渐被克服。
写到这里,对前述陶冶性情的重要性似乎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情绪、烦恼都
是偏执的派生物,它使人留于庸俗而不能上入圣流。正因为如此,我们反复强调,
陶冶性情是离俗之始,克除偏执是入圣之门。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32
二、克除偏执是儒、释、道三家练功的共同准则
偏执是修道的一大障碍,所以古来练功者都强调克除偏执,儒释道三家都有
明训,这里只作简单介绍。
(一)佛家。佛家最重心性修持,圆证佛性是其究竟,破除我执是其首要修
持内容。佛家所谓的“扫三心泯四相”即为此而设。所谓“四相”是指我相、人
相、众生相、寿者相,这四相是由我见的分别妄计而产生的。由此可以继发地产
生种种不符佛教的见解。《起信论》中说:一切邪执,皆从我见,若离于我,则
无邪执。因此,佛教特别强调克除我执以及由此产生的四相。《金刚经》中说:
“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三藏法数》中说:
“人空即我空也……谓凡夫妄计五蕴是我,强立主宰,引生烦恼,造
种种业。佛为破此计故,说五蕴无我,二乘悟之,入无我理,是名人空……
二乘之人未达法空之理,计五蕴之法实,而不免一切之所知障,佛为之说
五蕴之自性空,菩萨悟之,入于诸空皆法之理,谓之法空。”
《唯识论》中说:
“今造此论,为于二空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障故,由执我法
二障具生,若证二空,彼障自断。”
针对我执的错谬在于认为物有实相,《金刚经》中提出了“应无所住而生其
心。”若能不住相,自然无相可执了,并在此进一步提出了三世心(即三心)不
可得。《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此
即世人所说的“扫三心”。为何说三心不可要得呢?《维摩经》中说:“若过去
生(心),过去生已灭,若未来生(心),未来生未生,若现在生(心),现在生
无住。”若能如此观察,照了(即分析、体会),则可认识到过去、未来、现在
(之世)之法和主观认识,都不可得一实体,于是我执也就自然而然地破除了。
(二)道家。道家不如佛家对我执分析得那么透彻,对治方法也不那么具体,
但在《老子》中还可以找到类似的论述。如“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
无身,吾有何患?”意思是说,一个人所以有忧患得失,是由于我占有了有形的
身体,如果到了我没有有形有相之身时,我还能有什么忧患得失呢?怎样做到这
点呢?就是要“以身为天下”,“以百性之心为心”……就是把自己的心放大。
而且提出了“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的主张。
怎样才能做到无为无执呢?《老子》中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33
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这里是说,学习知识,应使知识日益增多;而修
道则需把心中的事物损去(注意,切勿把损之内容看作实事),直至损到一无所
有时——丝毫念头都无时,则可按客观事物规律活动了。虽然无所不为,但是主
观世界中却没有主观固定的念头。后世道家把精神分成了元神、识神之别,识神
即属我执的范畴。各家功法虽都强调必须降服识神,但究其实,却多在一定程度
上用识神练功。周天丹功,大多在出阳神之后,这段功夫也未完结。正因为如此,
所以《唱道真言》才告诫说:
“但知炼命,不知练性;但知开关闭气,移炉换鼎之法,不知性始真
空,浑然无物之理。所结之胎,原是凡胎,所出之神,原是凡神,依旧上
不得天,依旧参不及圣,无可奈何,只得重做功夫。使这孩子,重去修真
学道,重去明心见性。”
这就是为什么出阳神后,还需要“九年面壁”之功的道理所在。
(三)儒家。儒家讲究入世,儒家搞学问(包括涵养与修炼自身),都是为
了教化民众。孔子虽然也提出了“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但
与佛家的我执不是同一意义。《荀子》提出了避免片面性(解蔽)的方法,“虚
一而静,谓之大清明”,但与佛家的圆明心性不可同日而语。《尚书》中的“人
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似乎同于佛家的不着有无二边,但
实质上仍有层次差别,两者只是有某些相似而已。《中庸》中的“中和、戒慎、
恐惧”,以及《大学》中的“正心”(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知
其正)等,这一切还尚未脱出我执的窠臼,但对克服一般练功者性情的偏颇、固
执,使之走上中和之路还是有益的。
三、怎样克除我执(偏执)
佛教理论认为观人空以破人我执,可用来对治烦恼障;观法空以破法我执,
可用来对治所知障。这些说教是从其宗教教义立论的。由于它是本末倒置的,所
以历来能真过空境者无几。下面我们站在气功科学的立场对此予以阐述。前面讲
到的性格偏颇情绪的产生,低下的情趣,其根源都在我执,要想有效地解决前述
三方面的问题,必须破我执这个根本,只有把“我执”关过了,才能进入大道的
层次。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一觉得有情绪,就应该明白这是在我字关前受阻了,
这时要自觉放下偏执这个包袱。由于偏执已是根深蒂固,所以破除偏执亦非一朝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34
一夕能解决。我执是偏执意元体的参照系的外在表现,是常态智能得以体现的内
在根据,因此,克除偏执必须以超常智能打破偏执意元体的参照系,也就是说这
一过程的实现是以超常智能为前提的。正因为这样,所以我们说克除偏执是修炼
的中级层次向高级层次过渡时的修养。需知,有了超常智能只是具备了克服偏执
的基础条件,如果不认真修炼,偏执意元体的参照系不仅不会自行改变,甚至有
被超常智能把偏执强化之虞。为此,我们认为克除偏执必须从三方面入手。
(一)从理论高度破除以我为核心的偏执
1.人类不是大自然的尊王,而是大自然的一部分。现代科学和气功学都认为,
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一种最简单最原始的物质演化而来,气功学称此原始物
质为气(或道)。《太平经》中说:“夫天地人,本同一元气。”又说:“夫物
始于元气。”此气先演化成有形的无生机之物,而后演化成有生机之物,这就是
《黄帝内经·素问》中说的:“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形气交感,而化生万物。”
人则是脊椎动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有意识,人可以
不断地认识宇宙大自然的规律。然而意识是人脑的产物,人脑是大自然的物质的
一部分,因此人类认识大自然,实际上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功能认识自然界自身,
这就是恩格斯说的:“又发展出这样一种动物,在它身上自然界达到了自我认识,
这就是人。”
人类本来是自然物质的一部分,意识活动本来是自然界对自身的认识,但是,
由于人的感觉器官只能外向地反映自身以外的事物,意识活动只能认知主体(意
元体)以外的事物,因而人类不自觉地把自身和外在的自然界对立起来了。人类
早期对自然界的认知还处在蒙昧阶段,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危害没有任何抵抗能
力。因而认为大自然是神秘的,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人类对自然只有臣服,只能
是自然的奴隶。随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对自然万物的规律开始认识和掌握,
于是人类开始高傲地认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当人类认识到
自然界更深层次的规律——各种科学知识建立起来时,竟固执地认为:人可以按
自身的意愿对自然界发号施令,可以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这种执着的观念曾一度
鼓舞人类建立了今日的物质文明,但是不容否认,这种思想也曾给人带来了很多
灾难。或问人类认识自然界的能力逐步提高,何以会给人类带来灾难?这是因为
人类虽然从道理上初步认识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在实践的过程中,却没有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35
对人类意识的主体的认知,从而产生了如下后果:①不了解意识活动的全部内容,
不能开发出意元体的全部功能;②盲目地认为现有的人类意识活动是最高级运动
形式,从而形成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绝对的对立,使以我为核心的偏执观念得到
加强。由于这种认识违背了客观规律,所以遭到自然的惩罚是必然的。
我们认为蒙昧人对自然的臣服是意识混沌状态无知的偏执,而文明人以我为
核心,做自然的主宰,则是常态功能的低智偏执,是人类认识自然过程中特定阶
段的必然现象。随着人类对意识领域的开发,特异功能将成为认知自然的手段。
宇宙万物的整体性,人和万物的统一性,一气相连的秘密将被披露无遗。人类习
以为常的低智偏执将被克服,将建立人类和自然界万物和谐的完整体系。每个练
智能气功的人,懂得了这一道理后,应该自觉地克除“自然界要为我服务”的偏
执观念。
2.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界是密切联系着的整体,详见《智能气功科学基础·混
元整体论》,这里不赘述。
3.要认识到偏执的形成机理(详见意元体的论述),要反复玩味偏执意元体
“错认主人公”的实质,以期从理悟入,直达圆满意元体境界。
(二)用超常智能打破偏执意元体参照系的禁锢
鉴于人的生命活动已经与偏执意元体参照系形成了牢不可破的联系,从而把
生命活动固定在常态智能范围内,因而必须通过练功把超常智能开发出来,给偏
执意元体输入新的信息,从而使人的生命活动进入新的领域,更重要的是要用超
常智能体察意元体本身的活动,体察意识进入气中的变化过程,体察意识活动内
聚、外散等不同的内在变化,直至体察意识活动静止时意元体的特性。一旦达到
能察所察合二为一(意元体的功能返还意元体自身),就于刹那间打破了偏执参
照系的禁锢而进入圆满意元体层次。
(三)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破除偏执之性
1.用损。把意识中形成的固执的不符合气功要求的观念损去,损到一无所有,
就可达入圣之门。马丹阳说:“道性虽无修无证,尘心要日损日消,消到忘心忘
性,方契无为无证。”此损重在意识,切勿在事上损,若在事上损,则会出现不
可解的矛盾,如穿衣吃饭等日常行为是损不掉的。
2.用忘。所谓忘,是意识活动不系念任何事物、概念,好象把意识里形成的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36
各种观念都忘掉。这不仅可在日用中实践之,而且是很好的功法。《化书》中说:
“忘形以养气,忘气以养神,忘神以养虚。”真能脱得一干二净,何愁我执不除?
颜回的坐忘过程就是最好的佐证。
“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
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回忘礼乐矣……他日复见曰:……回坐
忘矣。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
于大道,此谓坐忘。仲尼许之。”(《庄子·大宗师》)
3.用谦用虚。谦为《易》卦之一,艮下坤上,表示出在地下,不露于外。对
人的修为则是“君子衰多益寡,称物平施。”“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意指以
谦卑以培养自身德行。以谦克治以我为核心的执,则执不得显现。虚尤其是对治
执的良方,意识能虚则执不起作用。《荀子》中说:“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谓之
虚。”执则为实不能受,虚则能容能受。神意虚不仅能克除我执,而且还可受道,
因为“道可受兮不可传……虚以待之兮无为之先”。我们通常说的谦虚一词,用
来对治固执、自以为是也是合适的。
4.用顺应自然。按照事物的自然规律办事,作唯物论的反映论者,是克服偏
执的根本办法。前面所述之法虽是古人注重的方法,但不是根本方法。因为着意
于损、忘、谦、虚也是执。执有、执无、执富贵、执贫贱、执名利、执恬憺都是
执着。不可离了这边又执着那边,应是不偏不倚。要做到这点,对人、对物都要
建立平等观,所谓“人我平等”、“物我同观”。因为人物从根本上讲本来都是
平等一如的。有了平等观念,就不会把自己的主观意念强加于对方,而是按照事
物的本来面貌——互为一体的联系来处理事物。这样,我执就从根本上消除了,
建立在我执基础上的情绪、烦恼也就消除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3:45:20 | 显示全部楼层
Ⅴ、建立大我
这是智能气功修养意识的最高一个层次。当偏执克除后,意识领域已被净化,
气与神意不仅合而为一,而且达到了气为神用,显则神气合于形,隐则形神合于
气。此时必须建立、实现大我。大指体宽广包含周遍之意,此我是自由自在无拘
无束之意。大我亦可称真我,它相对于赤子的自我是上升了一个新的螺旋。需要
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大我要与一般宗门所称大我相区别。有不少宗门认为大我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37
是在自己意识里体验到人天的一致性乃至互助消融,这种经验体会不仅一些大宗
教家有过,而且一些大哲学家、大艺术家、大慈善家等也可能会出现这种感受。
然而他们由于没建立起超常智能,更没改变偏执意元体的参照系,所以在实际生
活中,仍处在常态智能的狭小天地里。他们那种人天合一的感受只是一种意识中
的感受,而不是现实的感受,正因为如此,这种人可以为大善,也可以为大恶,
也可以成为自我陶醉的高傲者……我们这里所说的大我,是建立在开发了超常智
能并建立起超常智能参照系以后的大我,是突破了常态智能的偏执参照系的小我
后的大我。当然,大我不是克除偏执后一下子建立起来的,也不是自然形成的,
而是经过自觉地努力,通过意识领域的开发、扩展,智慧与能力发生质的变化而
实现的。现将其主要内容试简述如下(这些内容,偏执未除之人若能自觉行之,
有助于自身修养与我执的破除)。
一、大善德
善是一种美德。在阶级社会里,不同阶级评判善恶的标准是不同的,这是人
类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尚未建立高级文明的表现。一旦实现了世界大同,这
种现象将不复存在。智能气功站在生命科学高度这样阐述善的内涵:善是有利于
完美身心,有利于生命的自由解放的举动,对己对人都是如此。
善有三个层次。一是行为的善,如扶危解厄,济世利民;二是心意的善,要
使自己念念向善,祝福他人得福;三是纯真善,心中虽无善念,但随心所欲都不
逾越善的规矩。大善不仅达到了三善均已齐备的程度,而且施善的范围极为广泛,
不择对象。人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无所不施。大善重心善,但不废行
善。更重教人以善法,使人人都脱离凡俗而进入大我境界。大善是纯一善相,纯
一善念,但无我善之念。如此境界,就是大德。故古人有“德为善”之说,以表
其纯天理流行之象,实际则是意识混元(意元体与混元气的统一)整体性功能的
自然体现。
二、大胸怀
指胸怀要广大开阔,容天地之气,容天下之事。常人于此境界可从《老子》
中说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
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做起。偏执去除后,意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38
元体的虚灵之性得到恢复,可以和虚空的混元气充分结合。由于混元气遍布宇宙
天地万物,因此,需开阔自己的意识,使之与天地宇宙同体,与万事万物为一,
使意元体和混元气合而为一。建此恢宏气度后,又可广为仁民利物的善行。
当然,“人天合一”(或人天浑化)不是一下就能实现的,可从练功中用意,
把天地融于我身之中,或将我身溶于宇宙,也可以在组场中体会,意念自身和气
场合而为一,场可以越组越大,心量也就越来越广阔。胸中要装下全人类、全地
球,要用气功科学的威力,改变人们的生活模式和生产模式,创造更高级的物质
文明和精神文明,为人类创造自由幸福。常人于此境界,可从全心全意传播智能
气功与治病做起。
三、大智能
指大的智慧和大的能力。当偏执被克除后,意元体中的参照系相应地发生变
化,特异功能也被全面地开发出来,并且运用这些功能作为练功与研究、认识自
然界(包括自身生命活动)的手段。于是从人类依据普通感官认知事物局部属性,
提高利用气功功能认知事物的整体特性;从运用逻辑思维判断,提高到用气功的
直观整体特异判断,使人类的智慧从物理时空,进入超物理时空。由于对自然界
认识的深度与广度大幅度增加,人类的能力突破了物理世界的障碍,发展到现在
人们难以想象的地步。现在人们正在进行研究的令人难以置信的特异功能,如超
视觉(透视、遥视、显微视)、意念致动(搬运)和意识感知(包括感知他人的
意念)——以上属于特异功能第一、二层次,将成为司空见惯的常识,特异功能
的第三、第四两个层次的功能也将被人类所掌握和运用。人类在自然界的自由度
大大地提高了。
四、大公
由于克服了偏执,从意识领域中清除了我与他人的差别,在实践中建立了人
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整体观,所以,己和私就不存在了。对自然界是以天地之心
为心,在社会是以“百姓之心为心”。虽不必与古人的“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
合其明,与鬼神合其吉凶”的说法相提并论,但天地大自然的平等一如的体性得
到了体现。鉴于物质的极大丰富和人具有了大智能,故社会较古人所说的大同世
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39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
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为己”——确是上升到更高的螺旋层次。常人于此境
界可以从融利己于利他人之中的组场、治病做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18 13:46:0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修养意识是练智能气功的根本
练智能气功旨在创造智能之我,进而促进人类文化向更高级阶段跃迁。这是
使人的生命活动完全、彻底地气功化的过程,我们所讲的气功四大要旨是使这一
过程得以实现的保证。调整身形是实现形体气功化的保证;调整呼吸是使基本的
生命运动——呼吸气功化的保证;运用意识是使意识主宰人体生命活动过程气功
化的保证;修养意识是使意识活动本身(意元体)气功化的保证。这四者各有所
主,又是互相联系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既然如此,为何说修养意识是练智能气
功的根本呢?简言之,修养意识是运用意识的基础、前提与保证,而调整呼吸与
调整身形是运用意识的主要体现。也就是说,这四者不是平行的,而是有主次关
系的。为了进一步阐述其中的道理,下面拟从四个方面予以分析:
Ⅰ、修养意识是取得良好练功效应的保证
尽管人们练功的目的、层次(如祛病、强身、增智、开发超常智能等)各不
相同,但要取得如愿以偿的良好练功效果,却不是仅仅通过运用意识、调整呼吸
与身形就能达到的,因为影响人的健康状况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试以祛病健身说
明之。
在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有这样一段黄帝与歧伯
的对话。黄帝说: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
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歧伯的回答里,把上古之人之所以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的原因分
为两个方面,一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二是“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40
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
不难看出,这里所谈的第一点说的是遵照气功的规律,第二点则是意识的全
面修养,它说明了要达到健康长寿,不仅需要按特定的方法、技术(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进行锻炼,而且需要进行全面修养。如果不进行认真的修养,不能保
持心理的稳定,即使练功也难以使气血达到平衡状态,因为不健康的心理状态直
接影响人的身心健康。这在前面的“保持中和之性”中已经讲过了,为了进一步
加深理解,再进一步说明之。
《黄帝内经·灵枢经·本神篇》说:
“怵惕思虑者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
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
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月囷]脱
肉,毛悴色夭,死于冬;脾,忧愁而不解则伤意,意伤则悗乱,四肢不举,
毛悴色夭,死于春;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妄不精,不精则不正,
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肋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肺,喜乐无极则伤魄,
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肾,盛怒而不止
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要可以俛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
夏;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竣痿厥,精时自下。”
从这里可以看出,不健康的心理活动(如怵惕思虑、愁忧不解、悲哀动中、
喜乐无极、盛怒不解),可导致意识活动(神、意、魂、魄、志)的失常,进而
导致各种疾病。如果不健康的心理得不到解决,即使通过练功暂时把病治好,还
会随着病态心理的产生而继续得病。所以要想取得理想的练功效果,必须修养意
识。对此,现代科学、医学也是肯定的。中西医学认为,只有当一系列更重要的
生命参数稳定在某一变化不大的范围内时,生命运动才能保持正常(健康)。医
学上称此为稳态。从神、气、形三位一体的人的生命整体观来看,生理上的稳态
是对“形”的内部过程的要求,仅仅是人的生命系统稳态的一部分。气的运行和
神(包括元神和识神)的活动也有一个维持人(心身统一的人)的健康生命所必
须的稳态。就气而言,维持稳态就是要保持中和之气;对神来说,稳态就意味着
意静神宁。如果说,使形体内部生命过程偏离稳态(病、伤、死)的外部因素,
是种种有形的干扰(如感染、外伤等等),那么使人的神(意)、气偏离其稳态
的扰动因素是无形的,古人把它们归纳为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第二章 修养意识
141
而且,从人的生命整体观来看,“形”的(即生理的)稳态是受神、气的稳态制
约的。《内经·素问》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把维持神(意)、气的稳态看作保健、养生的先决条件。欲维持神(意)、气的
稳态,一是排除、减轻七情的干扰,二是增强意识的自我调节能力。后者是运用
意识的内容,前者则要求修养意识。贾文宿说:
“吾之所谓却病者,欲吾心之不病耳。盖人心本自清静,本自泰然,
何病之有?惟遇财货则思争夺,遇功名则思排挤,遇势焰则思趋附,遇睚
眦则思报复,遇患给则思推避。未遂则心病于患失,已遂则心患于已得,
是以外物日攻于心,则内病日入膏肓。虽有外之所养,终不胜其内之所
扰……苟欲治病,先治其心,一切荣辱得丧,俱不足为吾心累。即小之而
疾病,不以疾病累其心,大之而生死,不以生死累其心,使清明之气常在
吾躬。将见心日以广,体日益胖,不期寿而寿益增,他又何术焉!”(转
引自《道家养生学概要·养生诀要》)
这段话全面地阐明了修养意识对练功、祛病的重要意义。
现在修炼气功的人,多注重功法的修炼,而忽略意识上的修养。虽然很多人
也会说“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等格言,
但多未能落实到练功实践中去。为了加深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下面再结合一些实
例进一步阐述之。
有一位气功界的前辈曾经讲过一个小故事。他有一朋友,练功数十年,身体
极好,虽然年事已高却红光满面,神采奕奕,气足形壮,人们都说他功夫好。后
有事一度分别,半年后再见到这朋友时,他大吃一惊,这朋友变得非常憔悴,意
懒神疲,郁郁寡欢,一下子就老了许多,前后判若两人。追问原因,得知他在数
月前遇盗,损失了一大笔钱财,精神上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不久,这位朋友就去
世了。讲完这个小故事,这位前辈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这位朋友的功夫
究竟好不好?
对这个问题的具体回答是无关紧要的。重要是它告诉我们,心性的培育,意
识的修养,对于练功者来说比常人更为重要。因为,“意为气之帅”,练功练的
就是用自己的意念调制自身之气的能力。功夫越深,意念对气的调制能力越强。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凭借自我的意识能动地控制自己的生命运动。但是,“福兮
祸之所伏”,在这件大好事的后面,隐藏着一个极大的祸根。这是因为人的意识
智能气功科学精义
142
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社会、家庭和人际关系是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这
些环境因素是人自身无法完全控制的,而且往往是不理想的,所以古人说:“人
生不如意者常八九”。在“不如意”的因素的刺激之下,往往容易产生不良的意
识冲动,引起七情的偏激。对于练功者来说,七情的刺激引起体内气运失常从而
危害自身健康的程度,要比常人严重得多。功夫越深,意念对气的控制能力越强,
则危害愈甚。
怎样才能在“不如意者常八九”的人生环境里保持情绪、感情的平稳,从而
保证意念活动处于良性状态,不出偏颇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加强意识修养。
这是练功的保证,也是练功的基础。
练功者越是有功夫越需要情绪稳定,否则情绪产生后,将引起剧烈的气血循
行失常,甚至招致死亡。历史上三国时的周瑜被诸葛亮气死,就属于此。也有的
气机严重失调而招致精神失常,这就是古人说的:“练功不修德,必定要着魔”
的道理。用一句现代话来说,这好比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已经发生了变化,而上
层建筑还是旧的,就显得不适应了。这在练功者身上,也就表现出各种不正常的
言行。譬如,目前气功界中一些“气功师”,动辄开口骂人,贬低别人,抬高自
己,说别的门派坏话,一切向钱看,高收费等,这都是不修德而着魔的变相表现。
有的人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在广大学员面前大发雷霆、大发牢骚等,这也是修养意
识不够的表现,发展下去,也就要着魔了。有的人沽名钓誉,欺师灭祖干坏事,
则属于道德败坏了。这种人,即使苦心练功夫,也练出一些本事,仍属于古人所
说“修命不修性,万劫阴灵难入圣”之辈,超不出凡夫俗子之流,于此为智能功
所不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首页|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智能气功 ( 公案备案37132302000287 网站备案 鲁ICP备11011354号-1 )

GMT+8, 2024-4-29 21: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