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0805|回复: 5

明心见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2-29 2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练功练到高级程度,可以用超常智能的感知功能的那种全方位的整体性,一下子感知到我们人体里边的生命活动的整体性。第一步,那就是过去佛家所说的“明心”,意识活动是空的,明了了,看到它了,感知着了。再以后功能一强化,心也明了,感知功能也强了,两者一结合,哗——里边出现一个难以言喻的东西,那称为“见性”。过去佛家练功从意识练功,强调明心见性。这就是从感知的整体到感知到产生感觉功能的那个意元体本身它那个真正的实体。我们的感知功能是个整体,这功能是谁的呢?是意元体的功能。感知功能感觉到意元体它本身了,它的整体性感觉着了,两者一合,一开始是明心。有个别人明心当时就见性了。但这种人历史上不一定出现过,说是明心见性,其实当时都是明心,不是完全见性。要见性还得去修。《六祖坛经》说五祖弘忍根据慧能写的诗认为是明心见性了。慧能既然见性为什么还逃跑呢?真正明心见性之后,那已经了不得了,人们想害也害不了他了。实际他是明心了,正往见性上去。真正见了性之后,把身体充起来,那是另外一回事,还有功夫。

   过去讲“当头棒喝”,往脑袋“咚”打一棒子,骂你一句,干什么?那是心传。如果这儿一打,你一激灵,把这从外边往里一收,好了,气就进去了,里面全是一个整的了。这里“啪”(拍打桌子)一下,你的意念往外一放,坏了。你不要往外放,要往里边收,可能很快解决问题。这里一是老师的意识要进得去,一是你得有往里收的基础才行。“当头棒喝”是佛家禅宗临济的东西。凡是好的东西我们功都吸取进来了,要它起作用还要靠平时练。你平时还没有这个基础,一动意念,啊!散出去了,一散是外向运用意识。要把平时的往外放,慢慢改成经常往里收,往里收,收、收、收,收到里面成了习惯了,这儿来一个刺激,一下进去了,起作用了。你经常往外放,就不行。过去的临济宗的当头棒喝是最高级的心传,它就怕你意念乱。老师打你一下,你一激灵。打你一下,一激灵,再打一下一激灵,老师打你,你又不能骂街,打一下一激灵一收就行了。并不是说那我也打你一拳吧!光会打人不行,打一拳得有用处,你意念没跟着进去。但他们古人只会做,道理都没讲出来,只说这是佛性,什么意思?就是通过意念给你注进去。注进去接受不了怎么办?这么一打使你一“激灵”,就是让你有个整体性,里里外外整了,一整如果你往里一收,好了,那就当下即是。希望同学们对心传一定要加重认识,时时刻刻对什么都看得有心。所以搞心传都象神经病一样,一看天阴了,就想,“噢,老天给我阴天了,别让我精神这样活跃,压一压”;今天晴天了,“噢,老天清亮了,脑袋要清亮了,别浑浊。”一看一说一乐,飘飘悠悠的,“大自然给我气”,总是拿自己的意识去体会,经常联想,往里边想,不知不觉地就进去了。你光那么想,“我想里边”,使劲“想里边”,这样你就根本想不进去。要结合着很多事物形象,很自然地和自己联系起来。搞组场的时候,得千方百计让他这个人意识得整,整啦整啦,统一了,意识里边没这么多矛盾了,整体化了。真整体化了以后里面没有你跟我的矛盾、我跟他的矛盾,就省力气了,一省力气气就充足,一充足就舒服。中国有句话叫“祥和”,很和祥、慈祥、安祥,这是里边气比较舒畅的缘故。组场心传就得要达到这个作用。一开始讲,心要宁静,宁静,然后里边一动,来个刺激,单个的,一个趔趄,拿冷水“哗”一浇你,当你不会内收时,一浇一激灵一害怕,也就白浇了;一浇很坦然,里边一动,好啦!打喷嚏是个整体动作。打喷嚏时,你有个什么动作,它把你那个动作加大了,全身哪儿都是一样,另外你什么动作也不能抑制打喷嚏,全身都给你冲一下,一般人这时候是向外放的,如打喷嚏时向里面收,就是整体性地收了。对过去古人的东西与好多其他现象,我们要会找它的实质,把它现代化、科学化,讲出道理,然后使大家都领会它。下边再讲个例子,说有个和尚练功修佛,修了好多年觉得不错了。来了个女僧到这儿一转圈,一转圈。他说“你坐下吧”,她说“你给我说说什么叫佛,能说出来我就坐,说不出来我不坐。”说不出来。说不出来人家就转啊转。晚上了,他说,“你住在这儿吧。”“你给我说说什么叫佛?你给我说出来我就住,说不出来我就不住。”他说不出来什么叫佛。女僧就走了。说不出什么叫佛,还不如一个尼姑,不能在这儿呆下去了,就想出去云游了。夜里他做个梦来了个老和尚找他谈。第二天果然来了一个老和尚,(他已有预知功能了,还不会用,他有点教条)就问老和尚什么叫佛?那个老和尚竖了个手指头,一竖,他一看,精神一集中,一个整体性过去了,老师的气一下冲过去!他一下开悟了,行了!以后有来问他什么是佛、什么是开悟?都是这个(竖个手指头)。世间本来就是这个。“佛”就是这个样子。这不是都有了嘛!混元气也一样,什么都有了嘛。你这里边有,够份量。他一比,你接过去就行了。“你会这个,我也会这个呀”,一个十四五岁送水的小和尚,他看多了,来了一个就问什么什么,他也就这个(竖个手指)。一回来了一个问道的,老和尚没在家。他问“你找老师干吗?”“我问老师傅什么叫佛?”“哦,这个。”因为来的人水平不高,他也开不了悟。第二天老师傅回来,问道的人问老师傅,“那送水的小和尚他也开悟了?昨天我问什么是佛,他说这个(竖个手指),跟你一样。”老和尚说好,就问小和尚什么叫佛,小和尚当即竖了一个指头。老师傅拿了刀“叭嚓”一声把他手指头砍掉了。哎哟!一疼就跑。“你回来!站住!什么叫佛?”再一伸手,“喔”!空了,没了!好了他开悟了。他跟老师多年了,问他什么叫佛,他一伸手指头,欸,原来一伸手指头是佛,现在一伸手指头没了,意念跟它一联通,跟空联上了,里边整了,开悟了。过去这些都是属于心传的方法,这里面有很多内容。过去心传属于复杂的、高级的层次,咱们现在心传只搞一般层次的,一般的能接收进去。今天在心传上给同学们多说了几句,将来大家要从各个方面去领会。说这些情况也让大家高兴点,一听有这么多玩艺儿(有些理论将来再说,现在讲那么深,说了也白说),挺高兴挺愉快,你们心里一收住是什么感觉呀?虽不能明心,但可以把气收住了。“庞老师你怎么不早说呀?”早说就没用了,早说你们连愉快都愉快不了啦。你光去体会里边,这还不能起作用。所以得处处留心,老师讲的什么好的话都可以起作用,但是得内向性运用意识。不会内向性运用意识,都是外向性运用意识,到时候进不到里边去,你也开悟不了。所以以后给同学们讲课时,哪些同学会往里收的就经常注意收。收老师的信息必须是从恭敬上搞起来。恭敬外面,恭敬老师,恭敬自己,恭敬,敬、敬、敬……慢慢慢慢里面气统一了,老师一点,“叭”,气儿过去了。要是专门让老师给你点一下,就这一句话,屏障挡上了,进不去了。为什么过去心传都找个词儿、找个辙,就是把你的意识屏障打开来。你跟他直接讲,有屏障进不去,打他一下,一打一紧张,把自己都忘了,脑子一紧张往里面一收解决了。同学们想真长本事,搞心传,应该懂得这些道理,慢慢去体会、去做。三传并用是智能功的一种最特殊的传功方法,讲道理本身就给同学们往里打信息,你要懂得怎么样接信息,怎么样练功夫,练功练什么。现在讲的道理,领会不了没关系,有个概念就行。你们脑子里有很多锈,磨掉一层,再磨一层,尽量磨、磨、磨,磨得锈很少了,里面通了,慢慢自己学理论看看书,学、学、学,看着看着忘了,不知干什么了,这一刹那不是忘了,而是往里面收,也可以解决问题。什么都可以开悟,意识打开里边那个关窍不是都一样的。

   所以每个人什么时候悟,不一定,说着说着话,可能脑袋里“轰”一下开悟了。我们悟是小悟,不是真正“开悟”,明心见性那个“悟”才是真正的“悟”。一般的悟是能够理解。慢慢从小的悟,领悟了,慢慢结了个大悟,这么起来。因此对任何事情得留心,学理论,在事上学,从书本上学。各个地方去学,碰到什么事想想理,什么道理,问个为什么?练功的时候,这儿酸了,为什么酸了?一舒服,它为什么舒服?碰到那儿都要问个为什么,自己给自己找点理。

   收视返听的锻炼方法:此练法必须建立在意念集中之基础上,开始多从静功入手,如练三心并站庄。把意念专注于特定部位,如混元窍(腹中脘穴深处)或上丹田,一般不守下丹田,意念想着该部位,闭着眼“观看”该部位,耳听着该部位,舌尖指向该部位。把周身的感觉也引向该部位。若选混元窍,则默念“灵”字音(由一声转二声),细心体察混元窍内的动触感。那个难以鸣状的感触部位即是收视返听的目标。若选上丹田(神机宫),则默念“神(shen)机(ji)”二字,细心体会印堂深处的动触(动触部位的高低因人而异),体察到动触后,把它作为收视返听的目标。在驱使眼、耳、舌、意集中于目标时,要遵从“似守非守”、“若有若无”的原则。古人告诫,“不可以有心守,有心守则着相;不可以无心守,无心守则落空。”当收视返听达到一定程度后,先是意念专一,继而进入一种“豁豁然空”的特殊感觉(当时除此感觉外皆无所知),这时意念活动已返回到了意元体的参照系自身(但尚未穿透参照系),亦即佛家旧说中的“明心”。当“明心”境界呈现后,再收视返听就非常容易了。因为在未“明心”以前,收视返听是逆常人习惯——意念驰于外——而动,即从外向里压;“明心”之后,已经认识到意念的发源处,因而收视返听是从发源处向里“牵拉、收引”,从而形成感官至“中心”的意识流。与前相较,可以用“负压”作喻,所以容易进入。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意念集中与收视返听在实际锻炼中往往是相辅为用的,并不一定是达到意念集中后才进行收视返听。不啻如此,收视返听也还需要在日常生活中锻炼,当然在日常生活中的习练,不能正式练那收视返听,而是加强对眼、耳、口的控制能力,如眼视物,注意力转向目的物不可急骤,而要徐缓转移;耳听音时,不要倾神而听,尤其是众音相杂时,勿顾及太多。视物、听音都不要移神于外,保持神守于内,口勿多语。尤其勿戏谑语、无亵渎语。因这类语言不唯乱气,而且乱心,言谨则气定心一。言之专一,易使心意专一。若能于生活中致力于耳目口的锻炼,使心神安于内,则一身之精气神自然趋向内,此即古说“神返身中气自回”之理,苟能如是,则收视返听也就不难了。收视返听的效果,随意念集中的目标而异,有的强化气机,有的强化形体,有的敏锐感知机能……智能功所选的混元窍(或神机宫)则与性功的玄关窍相近。收视返听之结果,开始时可导致眼、耳、鼻、舌、身、意都集中于一处,达到意念专一。尔后意念专一过渡到“明心”境界,有的一个质的变化,传统气功认为这是一个从事到理的变化。即从收视返听这个有形迹的事入手,达到体认到空洞无涯的虚明之理的境界。有两种情况:一是上述的从渐变到质变。收视返听的锻炼按意识指令进行,当视、听“收”、“返”到极点后,收返的意识指令对视、听即失去作用,若继“收”、“返”,就将返回发放意识指令自身。因为意识发出去的收、返指令,与往回收、返的意识动作合二为一了,此即古说的“能收”、“所收”合一。如果意念专一以后,不继续进行收返,则很难进入“明心”境界,然而此时的收返切不可着相着意,若着相着意于收返,则易出现幻觉,即古说之着魔。如何恰到好处,既要收返,又不着相着意,首先是停止发放对视、听“收”、“返”的驱使意识指令,使视、听等功能进入自然状态,指令不再外入到各效应器官,使意元体恢复其本具之虚灵之体性。尔后,意识发出的指令是指向指令自身,从而体认到“能发”、“所发”、“能收”、“所收”本是一如,了无二致。此过程是从事到理的渐法。另一种情况则属于顿法。有一些素质比较好的人,听老师讲述“明心”的实质是意识收归意元体本身,当即体认到那种“虚灵”的状态。这一过程不是经收视返听锻炼得来,而是当下开悟,所谓“一说即是”。有收视返听的指令,就达不到这一境界,因为人已形成的旧习惯是意元体发放的任何指令都是指向意元体以外的,而“明心”却是要体察意元体自身。只有在发放指令处与发放指令时,使意识指令受到控制不外放而是指向自身,只有意识活动在萌动的一刹那,就形成体察意识,而不是运动思维或逻辑思维,才能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有的人能在进入“明心”境界时,同时达到“见性”。

   收视意元体阶段。当内视自身肉体内部比较清晰后,又当收神而视意元体自身。此时的视与内视阶段又有不同,内视阶段尚未完全摆脱常人的视物的心理感觉。此时的内视,只是意念的趋向微细变化而呈现的结果,它与“明心”时的内收有相同之处,但又有质的差异,不仅意元体的体和用都已发生了变化,而且收视进入了意元体之中,突然呈现出内外无别、质地均匀的特殊状态,人体自身亦成了一个无分别的整体与虚空结合在一起。若说它是一种实在,则人体内外都是一种无分别的实在,但又难以名状其实有特性;若称其为虚灵,则人体内外皆灵通无碍,但又非一无所有。此即佛家所称的“见性”之功。古德一句“圆陀陀、光灼灼”,不知贻误了多少修炼者。道家炼养派把结大丹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圆陀陀、光灼灼”谓之见性。密宗则把修成之明点谓之见性,实则都尚在我执中翻筋斗。当意元体的察知功能查获到意元体的质地均匀无别的特性时,其察知功能达到了无微不入的境地。对意元体这种通透力,任何客观事物均不能拦阻,似乎万物之区别已经消失,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的境界。至此,功夫尚需高竿进尺,只有把意元体再充斥于自身毫末之内,才能达到形神俱妙之境地。

   念头体察法。念头体察是真正的练功内容了。比如,出现“我想亲人了”这个念头,你就想这个念头本身:一起念头,这个念头是什么样?不想这个亲人本身,体察“我想他”这么一想的时候,脑子一动,里面是什么样的状态。这是念头体察法,体察念头,捉住这个念头。“我要干什么去呢?”这么一想,马上抓住这个念头,感觉、追查里边是什么动静、什么体象。你看杂念是什么样,一看念头,意识是空的。这么一追就追到空处去了,杂念就没有了。据说达摩给二祖安心(那时慧可还不是二祖呢),慧可站在雪地里,雪下得老深,他也不动。达摩问他:“你当徒弟,拿什么给我?”以前徒弟得孝敬老师啊。慧可砍下自己一个胳膊交给达摩。达摩说:“你心很诚,跟我想干什么?”意思是你想学什么,让老师给你办什么事情。慧可就说:“我这个心不安,请老师给我安心。”意思是说心里面有杂念,定不下来。达摩就说:“把心拿来我看看。”慧可练功很多年了,他想拿这个心,一想,说:“我找不着那个心。”“好了,把心给你安好了。”慧可当时就开悟了。慧可这么一想,意识一找自己的心,心和心相合了,杂念就没有了,心就安了。慧可那一找是个什么情况呢?很多人以为这个过程就是个理。不对,这靠的是老师的功夫。达摩说“把心拿来”,慧可找那个心,意识往里面一去,达摩的意识往里面一跟,就行了。二祖内向性往里面一走,达摩往里面一送,给他搁在那儿动不了了。这是功夫。很多人不懂这个公案的机理,光看看书。光从理上这么走不行,一般人说三千句话也解决不了问题。达摩问慧可,慧可这么一察,意识往里面一走,达摩的意识往里面一跟,气、力、意识三个都被加进去了。这段公案是这样的过程。现在宗教界没有几个人懂得这个公案当时是怎么个情况。现在好多人就会跟着学,说食解饱,功夫层次达不到,解决不了问题。有一次开气功会议,一个老气功师拿了一朵花在台上走了一圈,也算一个节目,以为这是高层次的,是心传。其实世尊拈花时的一举一动里面都有一个气场(一个时空结构),谁领会、接受了这个时空结构,感受到了这个场,谁的心就和世尊的心相印了,问题也就解决了。而你这是木偶衣冠,手拿一朵花,举一辈子也不解决问题。我们结合念头体察法讲了慧可开悟的情况,实际上起作用的都是功夫。自己不去内向走,老师也不好帮你。里边固执力量很强,打碎了也开不了。自己往里走,把通道打开了,这时再加外力跟进去就容易解决问题。不这样的话,一加力,他有个负作用来抵抗。这就是为什么他人给创造条件反而不容易培养人的道理。在困难情况下,有的人被压垮了,有的人往前冲,最后磨炼出来了。创造条件培养人是你要他学,培养出的人往往水平不高。而他在困难条件下努力钻的时候是我要学。情况不一样,动力也不一样,产生的成就也不一样。

   古时老师教徒弟,从哪儿给徒弟讲东西、加功夫?意识给徒弟往哪打?进的就是这些东西。老师给徒弟开示的时候,根据徒弟谈话的内容了解他的情况,他的精神世界。徒弟的毛病出在哪儿就从哪儿给徒弟讲,去解决徒弟的具体问题。信息打到徒弟脑子里边,徒弟脑子一动,明了了,即开悟了,问题也解决了。

   禅宗也是一样,让你参诸如“我是谁”这些。什么时候找出“我”是谁了,那就行了。你就问自己:“我是谁?”过一段时间你还得去老师那里破参去,让老师帮助你开悟。老师问:胳膊是你?腿是你?或眼睛是你?说眼睛是你的话,那些瞎子还有没有自己,说胳膊是你,把胳膊砍了,你不还在这儿吗?你说谁是你都不对。于是你对什么都疑惑,不知不觉中就拿这个疑问导引自己练功去了。你安安静静从意念中找“我”,找、找……“噢,我是这个。胳膊也不是,腿也不是,身体也不是。但是身体也就是,腿也就是,胳膊也就是。”意念和里面的气一结合,感觉到这个无形无象的东西了。胳膊没有了,可胳膊的气还在(现在拿生物光照像法可以照得出来),这个才是我。这样把你的意念导引到符合练功的内容上来,这就是导引意识。

   现在同学们就不要抠意元体到底在哪,抠也没用,抠它只能死于句(文字)下。“老师你讲的和书上说的不一样”,不一样就是疑问,你应该想那个疑问去,过去参禅是不疑不悟、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去怀疑你就悟不了,真去怀疑、怀疑,让你有许多疑问点,这是一种开悟的方法。我们现在不是故意让同学们这么弄,是让同学们领会一点:意元体本来就是一个无形无象,没有更多的方法,脑子一动就往外放射,在里边找东西找不着。具体位置在哪,怎么交叉,找不着。往里边一收就完了,意念往里一收就够了。

   所以对大家没有实践经验的东西,要把它从理论上讲清楚最难。但是我们的意识有一个特殊性,它本身就是无形无象的,我们就让你把无形无象往里边收,等你真能集中了,你意念一往里,它在里边结合了,你就有了感觉了。 现在有的说我感觉到意元体了,这是胡说八道。你还感觉不着意元体。你真要感觉到意元体了,你保证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什么样?我也不说,我一说你们就可能装模作样就来劲了。过去说和尚一开悟就非常活跃,可以打师傅、骂师傅。过去有个当过官的,不如意后当和尚去了,到庙里也不懂得行礼,老师傅把他脑袋一摁,打他一下子,他本来当官当惯了,说:“你打我干什么?”动手打了师傅一下子,师傅以为这个和尚开悟了,其实他的老师也没开悟。《高僧传》里有这么一段公案。《高僧传》里记载的高僧有三分之一以上是不开悟的,搞假了(有的我没详细鉴别)。就连沩仰派的沩山都没开悟,仰山开悟了。沩山都没开悟,他心是明了,性没见。何况其它的。《高僧传》还有这么一段:一个和尚正刨地,庙里吃饭钟“口当 ”地一响,他把锄往那一摔“噢”一笑就走了。他老师说:“你也懂得声闻三昧了。”老师对他很敬重,问他:你有什么感觉?他说:“早晨喝粥,现在我饿了。”一般早晨庙里就喝粥,没有干粮吃,他一听打钟到吃饭时间了,高高兴兴地一撂镐头吃饭去了。这样的笑话很多。现在你们感觉到的意元体都不对。怎么才对?不能说怎么才对,每个人的感觉也不会一样,反正感觉到之后,人要变样子,没变样子就是感觉不到。明心不是感觉到意元体了,只是意识收进去了,意元体还没发生变化。见性是意元体发生变化了,变化了之后才是见性,一见性以后人一定要发生变化。所以希望同学们一定不要抠它,书上有矛盾也别把它看作矛盾。本来这话都不应该讲,就让你矛盾着,老让你矛盾。可是现在同学们没这么个狠劲。以前一看这个矛盾,那个矛盾,老琢磨矛盾,练功也想矛盾,意识慢慢钻到矛盾里去,从矛盾开悟了。过去说不疑不悟,怀疑了总要问为什么。过去有解悟的,解悟不是开悟,解悟是从语言文字上琢磨出个词来解释,那就坏了。过去老师给你个公案,让你参话头去,你只要用语言解出来,全错。过去称这个为实相。比如:随便给你句话,就说“树叶落了”,参去吧,什么意思?当然一般这么复杂的很少。你要参树叶落了是什么意思,你可能想:天气冷了,树叶一死就掉了。一想这些词那就错了。树叶落这个实相、这个词内景是什么东西?让你把精神参进去,就随便一句话让你看这个实质。比如跟你说“马”,马是什么?一般人说的“马”是个笼统概念,马里有黑马、白马。这个“马”既不是黑马也不是白马,也不是花马,各种马都不对,有马不对,没有马也不对,没有一个对。那马是什么?你只要找出词来就都不对。这就是疑问,让你这么去参去,慢慢意识收到里边去,精神集中到一个念头,聚、聚、聚起来,这是内向性运用意识。我们现在讲让你意识往回收,这就是过去功法的实质。往哪儿收呢?其实意识收到哪儿都是一,“一”本来就没有内外。“一”就是一切,这儿一个“一”,那儿一个“一”,很多个“一”不就成了一切了吗?这个“一”和那个“一”是一样的。我们之所以让你往里边去,是为了帮助你更好地内向性运用意识,实质是这个东西。你真找意元体中心,那你得量量意元体有多大,你知道它有多大吗?脑皮层有多大?把脑子拿出来看看、量量,几尺几寸?把脑子切开量行吗?说几寸是给你示个意,你真找那个尺寸去,就坏了。你就画个图都想不进去,你一想就想到大脑皮层上去了。你弄个大脑皮层模型,一个失状面剖开,再一个横剖面剖开,一看中间在这,你再一合上去想也还是进不去,因为你的意识没穿透力。你想到头皮上,想印堂里边去,再从百会进去,你进得去吗?进不去。你想外头一点集中都集中不了,里边能集中得了吗?你要是真集中到一点,周围就什么都没有了。同学们可以拿个东西,别太小的东西,集中看看、想想,都集中里边去就什么都没有了。你一看往往总是有背景,一有背景说明意念没聚起来。到里边同样也是这个道理,不然你们就试试看,两个眼睛看这个铅笔,离近了都有重影了,离远了就一个了,背景又有了,有了背景说明意识没集中起来。外在的东西你看得见它都集中不了,里边更集中不了。大家现在还没那个意志力,没那个能力。千万不要想到底在哪,想了把脑袋想乱了。怎么解决?第一意识经常收,第二反复看书,这儿这么讲你就这么领会,那儿那样讲就那样理解,什么你都理解到一起去了,就帮助你脑子里边集中了。 今天没讲正课之前把意元体问题这么说一说。这都属于理性的东西,是从道理上讲的。本来过去对气功中高层次的内容都不允许这么讲的,也不能这么讲,我这是打破了先例来讲这些东西。你要这么讲,修道的说你胡说八道,修佛的就说佛法就败在你手里了。我这么讲,和佛家理论是接得上茬的,但是他们讲:这么一搞,佛学就没有了。咱们本来也是要破除佛学的。 言归正传。前面综合讲了修养意识问题,第二节讲修养意识修养哪些东西,包括哪些内容,怎么修养。讲修养意识的内容就要结合讲它的理论,也还要讲怎么样修养,我们这一节准备从道德、性格、性情、情趣、克除我执,以及建立大我这么几个方面来讲。这一节过去是练性功的根本内容,练性功从低层次到高层次我们都讲了一下,通过讲这些,讲出智能功到最后练到什么上去,练到哪儿去。咱们既不要成仙也不要成佛,那咱们练功干什么?上次讲了,我们修养的目的是使人获得人间的幸福、自由,使人成为自由、自觉、自主的人。自由、自觉、自主是什么样子?什么境界?通过学这一节,让大家间接地从侧面来领会、理解练智能气功将来什么样子,练到哪儿去。当然这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得了的。过去修炼者们对这个问题忽略了,不懂这个问题,所以他们基本上修炼不成,最后不了了之,没练成就死了,一死就完了。他们只能是在脑子里有精神上的成就:我上天国、上极乐世界上去了。实际是没有修成。因为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离开群体解决不了这个问题。一个人离开了群体,人的社会性就没有了。将来到了高层次社会又是什么样子?那是高层次的社会性、高层次的群体性、高层次的整体性。我们现在修炼就要从社会性修起来,整体地修起来。用超常智能打破偏执意元体参照系的禁锢 如果你真正能够从理论上悟通,自己真正思考出来,而且有所体会,有了修证,开悟了,那就一下全解了,后面的都可以不要了。如果仅从道理上懂得了,光会说,意识里还没起作用,只知道我执是怎么回事,人有什么特征,和在自然怎么不同,能说出来了,可没有真正能够使这种思想在意元体里边起作用,使它渗透到生命活动当中去,那还不是开悟。理上懂了,到事上还不行,人体的机能、生命活动还没改变,这样我执同样也还没破除。怎么办?还需要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要开发出超常智能来,用超常智能打破常态智能的参照系。有超常智能了,自己随时随地都能体会常态智能是个偏的。常态智能说是这个样子,超常智能可以不是这个样子;常态智能说那样子,超常智能说不是那样子。这样就把普通人的偏执、执着性开始打破了。但是,有一点,如果有超常智能而没有认真地用超常智能来对待自身,仅仅是上外面做事情去了,比如搞透视、搬运、预知……同样还不能打破偏执。有些有特异功能的人,偏执性就挺强,性格很拗执。为什么?因为他的超常智能并不是从非常小的时候就建立起来的,并没有突破常态智能。咱们普通人在社会当中生活,接受了那么多常态智能的信息,在脑子的参照系里边,主要是常态智能的信息。因此有了超常智能,没有自觉地破参照系,脑子里同样还是我执的参照系。只有在有了超常智能之后,反过来用超常智能来经常体察身体里意识活动的变化,在意识活动领域里边把人和物最根本的区别界线打破了,才能破除我执的参照系。这一点是当代搞特异功能的人们所不理解的,他们有的功能很强,但是他们不懂得应该怎样去用。过去练功夫讲,有了特异功能不要去用(以前叫神通,现在叫特异功能),要“慧而不用”。为什么?过去用功能往往是为了显示自己有本事,一显有本事这本身就把参照系的偏执加强了。你表现“我”嘛,看我比你强,我怎么怎么着。这样,偏执就在意元体参照系里被进一步强化、固定了。练功就不容易前进了。过去练功要大智若愚,不显不露。佛家讲一显神通就要死,要圆寂,要离开人世间,不然烦恼就增多了。现在很多有特异功能的人到处表演去,又不懂得道理,所以慢慢就使得他们自己的精神都有点偏了,比着常人还偏得厉害。他们把超常智能和参照系里的偏执结合到一起了,把偏执扩大了。 我们讲有了超常智能不一定能破除偏执,需要用功能、用实践去破除偏执。用功能去破,那就得有超常智能才能破除。讲到这里,同学们就会说:“庞老师咱们不练功能,不出功能怎么破除参照系啊?”告诉同学们,先得懂得这些道理,先从理上去悟,先从内部去做,不然有功能后,再破参照系,好多人都会更难一点。除非是有了功能之后不言不语。你只要一说,即使就说一句,就把意元体里的参照系不知固定了多少倍。因为它是个整体的。你说的目的,就是要表露你自己。但是这不等于不干事,干了事不让人家知道,过去说这叫修阴德。有功能给人家干好事,不让人家知道。这样有了超常智能可以帮助你破除参照系。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有了超常智能偏执反而会更强化起来。见了有病的人,说:“我给你治治病吧?”你给人治病跟人家说干什么?治就行了嘛。他好了是他好了,你要给他治,你也完成任务了,就完了。跟人家讲干什么?跟人家讲无非是告诉人家:是“我”给你治好了病,你要感谢我。这里边“我”就多了。大家会问:“发放外气也算超常智能,我们不是也明着给人家治病吗?不就把偏执强化起来了吗?”很多人都会了,你就没什么特殊的了。如果以后透视、搬运能像发放外气这么好练,那就好说了。过去练功夫讲积阴德,说左手做好事,连右手都不让知道。我们现在一般的人能这个样子吗?干点好事恐怕别人不知道。这样有了功能就坏了。所以同学们不要以为练了超常智能就可以破除参照系,不那么简单。因为我们参照系里边的东西,生下来后就一点一点地积到里边了,已经很根深蒂固了,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受那个参照系的影响,你脑子里边一动生命活动就不知不觉地起着变化了。因为它都联系到身体各个部分去了,想要把它拔出去,可不那么简单。有了超常智能,脑子里转悠转悠,意念会动弹了,有点功能了,会查病,会发气,会透视,即使会搬运东西,但人里边各个部分都没变化,基础没变。好比经济基础还差得太多,建个上层建筑,这个上层建筑非垮台、非乱套不行。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是平衡的,差太远了不行,当然,经济基础发展了,上层建筑不变也不行。身体里边的生命活动和意识这两个得结合起来,意识要变,行动要变,在这个基础上用超常智能去破就好办了。有点功能的人,能查病了,就多查自己,不要多查别人。反复查自己,查查自己的意识里有哪些执着,这么去查,才叫内向性运用意识嘛!有透视功能的人,看自己的气,看自己身体各个组织器官,然后回来看自己的意识,会这么去看了,那就容易破除参照系了。这是用超常智能来破除偏执。

  一个和尚云游,夜晚走到一处上不着村下不着店的地方,累昏了,栽倒在地下,天正下雨。一打闪电看到一汪水,捧起来就喝,真香啊。第二天醒了一看,自己正躺在乱葬岗上,旁边的水都是泡着死人的!开悟了——噢,原来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什么脏的、好喝的、香的,都是我自己精神在起作用。当然这开悟得有个基础,没基础不行,一看真恶心,就吐了。他搞修养练内向性运用意识,一看脏而昨天那么舒服,两个一矛盾,他往里边收,意识里的“恶心”没往外发。今天看了恶心,昨天挺舒服,而舒服是主要的,意识没跑出来,跑里头去了,一下开悟了,意元体打开了。

  “庞老师,以后我也闹情绪吧,开悟去。”那不行,闹情绪意识是往外放的。开悟需要你修养到一定程度,当碰到一个剌激,意识往里边动,就在里边和外边动的一刹那,它会往里边收,你才开悟得了。一动出来了,就坏了,错了。现在人们一动就出来,一动出来就是情绪。练功夫情绪一出来你的病也好不了了。精神致病这个问题,不只我这么讲,过去好多气功家都这么讲:关键是心,治心就是治精神。

   你要真努力去想:我非得去做不可,想不通也非得这么想去。真是这么认真去做去想,就会有贯通的那一天。当然我这讲了你就不理它了,那就贯通不了,十年、五十年也不行。过去搞修行的讲,几十年如一日才能得到大道。不过过去讲的就不大对头,哪能通得了?佛家讲开悟,讲的就不完全正确,怎么叫别人开啊?道家讲要认识元神,把元神都讲错了,怎么去认识?不过有少数人是把慈悲心慢慢展开,从这练上去的,它有它的修养方法。而这一套比我们讲的更难了。我们讲的这些道理,是把古人的、佛家的、道家的、儒家的,甚至伊斯兰教的、天主教的都研究了一番之后才搞起来的。讲到这里可以告诉同学们,基本道理是马克思的,但里边也扬弃了佛、道、儒、耶、回五教的东西,当然也有现代科学的。我们不是随随便便拿过来就讲,是把过去好的东西都结合起来了。所以同学们真想修,就得这么去做。你要想找别的窍门,找别的捷径,都不行,都成不了大道,对人类的文化都解决不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23:15: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临济宗搞出个最简单的唤出你本性的方法,叫“当头棒喝”。即有时老师突然打你一下或骂你一句,你一“激灵”,往里边“激灵”,里边会收,那就能够开悟。当这样一“激灵”时,你能感觉到自己身体里那个整体性,即全身一致了,能感觉到这种状况那就是个开悟。临济宗的祖师们都没把这个问题讲清楚,不懂得“当头棒喝”的实质是个什么东西。他们不懂得,一打你是让你自己悟,不过得有平时的基础。过去讲,一言、一动、一举、一行,生活当中任何事情都可以让你开悟,就看你自己能不能捉住它,风花雪月都可以。有的人独觉,自己觉悟了:看树叶一落,开悟了;看风一刮,开悟了;听一个声音一响,开悟了。像这些情况都是修持到一定程度,内向性运用意识,外界事这么一碰,意识活动一下整了,自我意元体、偏执意元体,连同生命活动连成一个整的了,自己一下感觉到:“噢!原来这么回事情。”禅宗一千多年来没能把这个问题讲清楚,这就使得禅宗非常难学。说禅学只能悟,没有文字。它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心传(也叫直指见月)”。实际上也可以立文字。内向性运用意识,里面有个内力,内力碰到一个剌激——你不注意时冷不丁地一打。如方才我敲桌子,有的人激灵一下子全身都动弹,是整体性的,但没从里面收进来。你从外面感觉到一动弹,没有从里边感觉它,更没有感觉脑子里边那个动弹。它是几层的动。一激灵,一整,外边感觉到了;如果从里边感觉形体,气就整了;如果感觉意识里边,到一定程度,它上下这么一穿,“噢!这个样子,整体的。”那就是开悟——明心见性。一下子整体地感觉到那种状况,那是见性,就不是简单的明心了。所以临济宗上层次快。老师对有的上根人讲“让你见性、让你见性”,有的让多看看公案。当他能把自己的神收住,会内向性运用意识了,老师一点就过去了。佛家的临济宗当头棒喝就是这个意思。这叫唤出你本来面目,杂东西没了,一下子非常清亮。
    意元体是什么呢?意元体是人体混元气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或者说它是人体混元气的一部分。人体里有躯体混元气、脏真混元气,还有意元体。意元体是人体混元气当中的一部分内容。躯体混元气,拉拉气、摸一摸,能感觉到了;看一看,也可以看见。可意元体就不然了,意元体是一种特殊的混元气,看不见、摸不着,拉拉气,拉不出气来,也感觉不到它,也看不着它。等你真正看到意元体了,那就了不得了,就有本事了。将来只有达到“见性”的时候,你才能“看”到、感觉到意元体,到“明心”还都不行。说是看,也不是看,只是一种特殊感觉。所以意元体是人体混元气的特殊表现形式,看不见,摸不到,无形无象,而且非常均匀,它的均匀性达到了没法形容的程度,它里边一点区别也没有。这就是意元体的特性、体象。它的性质和混元气一样,可以和各种东西包括咱们脑子兼容。大脑皮层有非常多的脑细胞,意元体是脑细胞的混元气融合到一起而形成的,而它又和脑细胞呈兼容。但它不是脑细胞本身,而是那个气。人体里面每一处的混元气都是和有形的形体成为兼容的。
     在这儿给同学说一说古人讲的“玄关”。古人说最根本的玄关不在体内也不在体外,不在体内也不离体内,又在体内又不在体内,不即不离。那怎么领会、怎么理解?那时古人没有“兼容”这个词,实质上是讲人体的混元气,而混元气实际上就是和实物在一起的。你一想,把那个实物抛开,里面那个窍古人叫“虚悬一窍”。你不管这个窍是在下丹田也好,中丹田也好,上丹田也好,它都在里面“虚悬一窍”。那个窍是怎么虚悬着呢?把脑子、肚子挖个窟窿?不是。实际是混元气和实体物呈兼容的。当你考虑它的时候,脑子里把那个实体物排掉,想它是一个气。所以过去讲,这个玄关窍经过老师一点、一句话一说——成了,你就会了。不过按照古人的说法,也不是这么容易,也不是那么好说,一千人当中也不一定能碰上几个人一说就懂。过去只有对上根人才这样讲。咱们书本上也写了很多玄关窍。有的老师讲得比较具体,比方说上玄关,老师用手指在眼前晃荡晃荡,划一个圈,说:“看这儿(眼前不远处),一个小球是空的(庞老师用手晃晃,这么一划,有点气感,模模糊糊的),看见了吗?感觉到了吗?感觉着了往回想,想里面,把那个球搁到里面去,想、想??”其实就是把意识往里面放,实际用一个“兼容”(脑子里面是兼容的,是空的,那是气),不就完了吗?那时没兼容这个词,只好作这种比喻,但好多人还是不会。“感觉到了吗?”“没有。”“回去悟去。”悟一年、十年也悟不着。有的恍恍惚惚感觉着小球了。老师说:往回收,想里面,看里面??学生一想里边就是空的。其实这也是想玄关窍。实际上,意元体本来是无形无象的,它和脑子呈兼容,脑子里都有它。你往当中一想就在当中,往旁边一想就在旁边,想九个就九个,想七个就七个,想三就三,想一个就一个,怎么想都行。懂得了这个道理以后,将来修玄关窍、修身体里面各种功能,就往那一想,气往那一聚,就好说了。所以,以前咱们上课讲的流珠宫这些就不需要了,说了也是白说,你往里面想就可以了。
     意元体的中心就是脑中心。因为脑实体本身有一个向心性,它不散开,所以气也往那聚。那么这个中心相当于什么地方呢?在大脑皮层里面有个丘脑,丘脑上边有个松果腺,松果腺下前方相当于第三脑室,在第三脑室顶那个地方结合着松果腺的那一块就相当于脑子的中心点。有的搞气功的说松果腺就是脑中心,其实松果腺还不是真正的脑中心,还要靠前一点,是一片的。同学们看解剖图的时候可以看看那个位置。实际上,我们人的各种意识活动都要往那儿集中,意识和各部分的变化都要从那儿发生变化,从功能到形态变化都是以它为中心点的。意元体里的气变成有形的物体,然后到脑细胞里面去,是从这儿形成的;然后有形物质再从这儿散出去,也是从这个地方形成;人的各种功能,如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也都是从这儿发生变化的。因为是中心点嘛。意元体的中心点虽然在那了,可它是无形无象、非常细微的,它不光在脑子里边,而且应该是充满整个宇宙的。但是,我们一般不这么说,而说它是以脑为中心,可以弥散到人体以外。因为意元体它本身的能量不够,在头脑里面的这部分意元体可以受脑细胞混元气的营养,而在体外的意元体由于不能够及时得到脑子混元气的营养,它就没有力量了。意元体混元气和脑细胞混元气还不完全等同。脑细胞混元气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供脑细胞本身的新陈代谢使用;还有一部分可以对外起反应,这部分混元气才是意元体。供脑细胞新陈代谢的混元气不是意元体,但是它可以供意元体来使唤,供给能量、力量,可以营养意元体。所以在外面的意元体虽弥散得很远很远,但它不能起到像脑子里面意元体那样的反应事物的功能。当你练功到一定程度,能够聚能量了,意念往外一放,意元体这儿能量一集中,好了,体外边的意元体也能够感知到外界事物了,也可以对外界起作用了。遥感、遥控都是把外面的意元体集合起来起作用的。概要地说,意元体是脑细胞的混元气形成的一种非常均匀,看不见、摸不到的特殊物态,它和脑细胞兼容,包括了脑细胞本身(脑细胞本身也是凝聚起来的混元气,脑细胞它附近的气融合到一起了,而且弥散周围。脑细胞的各种变化可以供意元体使用,供它能量使唤)。这么讲的言外之意,是说意元体和脑细胞不相等。这是当代医学、科学和哲学没能解决的问题。医学认为意识就是神经细胞的活动,智能功认为不是。它来源于脑细胞,但是和脑细胞不等同。(在“意识的物质性”里面还要讲这个问题)就好比发射天线发放电磁波,电流一去一来,随着电流强度的变化就产生电磁场,电磁场出去就是电磁波。电磁波和发射天线的往返电流直接相关,有什么强度的电流,就有什么强度的电磁波,完全一致。它们是因果关系,发射天线的电流是产生电磁波的一个因,但又不是很明显的因果关系。有时间上的因果,但它们的性质可以转化,电流和电磁波可以相互转换,两者不相等又密切相关。意识活动也是一样,意元体的活动和脑细胞有关,脑细胞一兴奋,影响了意元体,就产生出意识活动。意识活动来源于脑细胞的兴奋、脑细胞的能量变化,但是它们不相等。咱们智能功把这个问题讲开了,应该说是对人体生命科学的一个贡献,是个创举,也是个创造。将来谁证明了这个说法,肯定能得诺贝尔奖金。咱们得不到,因为只是说了说,没有证明。意元体里面含有人体生命活动的全部信息。为什么?可以从两方面来说。首先,从种族发生史来讲,人是从低等动物发展起来的,从单细胞、多细胞,然后一步一步到了高等动物,到了人。每前进一步,它的整个生命活动的各种信息都必然要凝聚到实体物里面来。随着动物的进化,神经细胞聚合的信息越来越多,最后形成的中枢神经系统是各种神经细胞集合起来的,这样就把从低等动物进化到高等动物的全部信息都淀积(沉淀、积累)到一起了。所以,人身体里面就应该包括了各种低等生物的各种信息,当然有些信息还得不到显现。有根据吗?人体的遗传工程DNA所含的基因就有这个情况:低等动物里面有的,人体里也有这一部分;动物往前发展一步,基因就多了一块;再发展,基因就又多了一块??人的细胞基因基本上包括了从低等动物的基因发展起来的内容,当然也还有许多高等生物和低等生物共同的基因。所以从种族发展史来说,人体里面淀积着不仅是人的而且是整个生物界的各种信息。
     佛家认为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耳朵听到的声音都是假的。他们讲,明心见性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所以日常生活中的所听、所见都是假的。其实,明心见性之后还有另外一层功夫,功夫再上长,“山仍是山,水仍是水”,那就是超常智能和常态智能合一了。到那时才是高层次境界,相当于意识混元的层次。
     完全针对意识本身做功夫,体察意识是什么东西,把意元体参照系破开,直接走明心见性。到了脉住的时候,道家看到体内圆陀陀、光烁烁,认为这是明心见性。他们讲错了,那只是结了大丹,明心见性是直接对意识用功夫。过去不懂得参照系,他就想这个意识,“我在哪儿?”意识往回一收,一下都没有了。意元体往那儿集中一聚,整个都聚到一起,就把参照系上原来打的烙印破除掉,原来的习惯就改了,人也就进入到新层次了。达到三禅,意元体里已经非常均匀了,意识往回一收,就发生了质的变化。意元体往一块一凝聚,就感觉到意元体里一个东西,那叫做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内外无别,内外一致了,看什么都是圆陀陀、光烁烁的这么一个虚灵明净,都是透明的。但明心见性后还不是到了顶点,后面还有功夫。
     当你明心见性以后,就进入虚无之道了。如果意识只是返回自己意识里边明心见性,意元体还没把整个身体、整个气都统率了,没进入到每个细胞、毛孔里边去,那么还可以死人。光意识里边有感觉,那还是慧觉。佛家有些和尚明心见性了,不也一样死了吗?
     神守一如。如果说一聚一散是初级的练功方法,那么神守一如就是高级练功方法了。当你练功到了高水平,不需要一聚一散了。守丹田的气,守着守着,就分不清能守的意识和被守的部位,两者成为一个了。如守的是气,那就进入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境界;如守的是形,这时的境界就是形无形、意无意;如守的是神(意念),神守一如的境界应该是明心见性。神守一如是根据你所守的内容的性质定的,但都到了高层次,这时就分不出能守的精神和所守的对象。
     像武术气功,可以飞檐走壁,力大无穷,那是把功能落实到形上了;道家注重炼精化气、结丹去了,形体的功能就比不上武术气功,但是他里面的气练得好;佛家连丹也没有,他从意识上走,就为了明心见性。所以意识和哪方面结合,哪方面就起变化。
     当收视返听(守混元窍也好,守神机宫也好),守到一定程度,往里面返、返、返,突然觉得里面(尤其是守神机宫)非常空空荡荡的——不过说空了,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有不少人收视返听时可以直接达到这种状况。一旦出现这种状况就叫“明心”。原来念“灵”或神机的“机”,里面一动,有个动的感觉;而现在里边一空,觉得里面有个地空了——意识往那一放,就那个样子了。当你明心之后,再往里边收意念就容易收了。平时我们是从外面往里压的,而明心后,里面有个位置了,意念往那一放,从里面拉外面了。
     “我要体会里面去。”这一句话不生出概念,要体会什么就直接变成体察行为体察里面。这样感到空,那就是明心(还不是见性)。
    佛教的老前辈只会这么讲:明心,发处就是收处,收处就是发处,收发一如。我们讲意元体有外向与内向,比古人多点词,多点内容,但实质还是一个。一下领会不了,就用收视返听来练它。
    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一举一动都很稳重。练收视返听往明心上走,就得稳重。
    虽然你能真正专一到一个地儿去,那还做不到明心见性。比如说集中精神守丹田,这样意元体发了的意念都跑出来,离开意元体了,就没法明心见性了。应该是什么样子呢?当精神专一没杂念后,还要继续收视返听往回收。这个往回收是佛家的方法,它不是往意守的对象(如丹田)里收,而是往意识上收,“我要收视返听”这个意念一发,不发出去,马上就收视返听,返回到意念本身来。 意元体往外一发命令——收视返听,听、视、想本身都是意念。这三个念头该怎么办呢?老师一般是让你集中到一点上去。视,闭着眼睛看着这个地方;听,听这个地方;心念想着这个地方;舌头还可以对着这地方:这样就能专一了。本来这些念头都是从一个地方发了来的,而里边也是一个整的。当一旦外面也专一了,然后再收视返听。在它要向外发的时候,不了来,而直接往里走,回到意元体的念头上来。若直接感觉到意元体的念头本身是非常空空荡荡的,这就叫做明心。如果你想:“向意元体里边收进去。”坏了,念头就出来了。念头只要一出来,再进去就不行了。那只得慢慢专一、专一……念头非常专一之后,再返回来。如果遇上有的人会用脑子,我跟他一说“想里边”,他意念一下到里边去,感觉到里面空空荡荡,当时就是明心。所以过去讲:原来就是自家里边的东西,就是自己呀。即使范围再大点,也没有在外面的概念,它怎么动都是在里边的。因为意元体非常宽广,意念一回照,你不要去找里边什么样子,里边空空荡荡就是它。所以,如果能懂得了,明心一说就是。 
    内视阶段。这个内视和收视返听、闭目内视不一样,不是返观内视的意思。而是当你做到明心之后,通过收视返听,把精神集中到里边去,觉得里边空空洞洞,感觉到它的位置了,然后从那个地方往外看,这才叫内视。当没达到明心的时候,谈不上我们所说的内视。光会收视返听、意念专一了,还不行。必须得达到明心的程度,把意识总放到那个位置,才能从内往外看。明心并不是太难。当你明心以后,你感觉到意识状态了,就能够更好地集中了。这是从佛家来讲的。道家也有内视,指到了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阶段,感觉到气在外面了,然后从里往外看。不过,这个从里往外看和明心的从里往外看的层次是不一样的。若从整体功夫来说,后者比前者要高一个层次。但是,道家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得到了结大丹的程度才能达到。而那个时候,它的命功比佛家的明心要强。这两者,一个是从气上走的,一个是从神上走的。内视阶段说得比较简单,因为它不是非常关键、非常重要的内容。明心之后不走内视,直接往上走也可以。
     收视意元体阶段。收视反听是意念(念头)专一,内视阶段是从里边看外面的气、外面的形体,这都还属于外向。而到了这一阶段,是返过来看意元体了。看意元体怎么看、谁在看、谁在内视?内视阶段是往外看,现在不往外看,而要看“我”自己。从一发念头那儿往回一收,“我”要观看自己,查自己。那跟明心有什么区别?明心是念头返回来,发念头“我要收视”,是把念头收回来,它还有念头。而收视意元体呢,是当你有了念头之后,意元体就变成你自己的念头了。这时意念一说要往回收,就得看着这个念头,看这个念头是怎么产生的。它收视是往念头里面收视:一收,一旦那个具体念头没有了,只是有来收视的这个体察思维——“我要看”,没这个看的念头而直接往里面看,看到自己了——那就是收意元体了。这个情况就称为见怀。明心和见性是两个层次。明心是念头返回本身来,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体察到意元体里面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意元体和念头就好像是水和波浪。水本来是平的,有了念头就等于起了波浪了。可那人波浪本身也还是水,离开水哪儿找波浪去呀?你一旦能看到波浪本身的体性了,那水的体性也看着了。见性是看到念头本身,而念头本身就是意元体。也就是说,收视意元体后,看到意元体本身的体性了,这就称为见性。
    有的不走专一,我们这儿一说,他当下即是,一说就是。等真正明心之后,再养得里边神气充足了,那时念头一动就发生变化了。这个变化就比较大,身体里边和意元体本身,能量和体性都更充实了。一开始明心,里边是瘪的,空空荡荡,一旦见性了,就不然了。虽然不是光芒四射,但是它有个体了,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东西。过去佛家说是“圆陀陀、光烁烁”“无头无尾、柱天柱地”等,形容词很多。为什么这么讲呢?他们体察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看到它无边无际、无限广大的这么个状况。可就一句“圆陀陀、光烁烁”不知误了多少千载古人!
    讲到这个地方,同学们应该懂得智能功的实质了。我们的功法,捧气贯顶法、三心并站庄、形神庄、五元庄等,是从形体、从气入手的,属于道家的内容;练功具体的要求,气功生活化,生活气功化,属于儒家的内容(儒家要求在日常生活当中,在一切行为当中去练,不离世间、不在世间、不弃世间,所谓不即不离);佛家强调在意识里面用功夫,智能功的主动运用意识则是把佛家的精髓拿过来了。同学们要懂得,咱们智能功不是这儿一点那儿一点的七拼八凑,而是把各家最根本的东西拿过来了——混元了。我们不能像佛家的完全走意识,完全走意识那样练功非常慢,不到见性,人体的健康状况不好变。而达到明心都非常难,见性谈何容易。光走道家,身体练得很好,而脑子不开化也不行。所以,我们整个功法的安排,就体现了儒释道三家的最根本的特征:用了佛家的意识、道家的命(形和气),再加上儒家在日常生活当中练功的思想。将来大家看道家功,像王重阳讲:我们用佛家的性、用道家的命,实际他们不懂佛家的性是什么,以为一静就成为怀了。这根本就不是。他对明心见性没体会,也不懂得。他们实际走的是道家功,只是变成从入静入手,使气发生变化,而后把这个气练得更加精纯再去养神。神养得很厉害了,而意元体的偏执并没破。到最后才再去明心见性。但道家练功有一个好处,练练功使身体好了,小丹结了,大丹结了,可以几十年、几百年不死,争取了时间,一年不行练二年,或者再多练几年,有时间练功了,比较保险点。否则光练佛家功有点冒险。很多练佛家功的,身体也不好,几十岁就死了。上极乐世界?没那个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你自己心还没乐呢,能上得了极乐世界?你心里还尽是痛苦,能极乐吗?你脑子里面还乱七八糟,还想上 极乐世界?没那事,拿“滤布”一过滤,你就留在这儿了。所以,很多搞佛学的,他真要坐下来跟我谈,听我讲、讲、讲,慢慢就把他讲得不信佛了。我们搞气功,就是要实事求是。咱们国内有几个气功师,活着时不可一世,自诩什么都懂,到最后功夫也没上去,年岁不大也死啦。死的时候,也还是哼哼唧唧的。所以我想,练功首先要把身体搞好了,但我们搞智能功不能一味地搞身体,还要从意识上走,这一段是在写《精义》的时候加进去的,以前都没这个内容。将来我们都得这以练,要这么走,这么做。慢慢你们真懂得了往里面收,一说收视返听。一想就地了,脑子里空空荡荡就完。你可别皱眉,也别使颈往里边看,也别琢磨,一说就是,就不再往外放了我这儿一说话,你也可以往里边收,也可以体会里边。你这么一做,里边空空荡荡这个样子就是。什么感觉?那儿没感觉,一有感觉就错了。有的说看到意元体了:在嘣嘣直跳。哪儿是意元体呀,那是肉皮、脑瓜皮跳。他说是里边跳的。那也是里边血管在跳,连混元气都不是。还有密宗的所谓明点。前几年在《东方气功》发表过一个修佛家的气功前辈写的一篇文章,他说明点是意念一活动,在大脑皮层中有个运动的亮点。其实不是佛家说的,是巴甫洛夫说的。在巴甫洛夫文集上是这么说:如果我们的意识活动能用电显示,同时也有机会把脑袋打开的话,当意念活动的时候,一定会有个亮点围绕大脑皮层的沟和回在运动那位老先生研究这些东西四十多年,一定看过巴甫洛夫这些东西。他说在练功的时候,觉得自己有个亮点,嘣嘣在跳。其实他是受了巴甫洛夫这个观点的影响,心理暗示使自己出现的意识造形。意识活动不是这个样子。当时为什么发表他那篇文章呢?因为当时好多人都不懂这个,他这么写一下,说意识活动还有这样一个活动,说明他练气功还有点体会。我的目的是想借此招引出一些练功有体会的人写写自己的体会。可往后也没谁寄文章来。所以以后他的文章我也不再给登了。意识活动不是他说的那个样子。虽然自己感觉里面有个亮点,那也是意识造形,是意元体的气结合起来的表现,而不是意识活动。练密宗是先修中脉,中脉修通了,出明点,明点修了来之后,还得再破除它。到那个时候,才能谈得上解决意识问题。看到明点不是明心,也不是见性。意识能一收,收到明点里面去,到里面又是空空荡荡,那才是明心。从里边看到的那个东西,才是见性,不破除明点,根本谈不上明心见性。这是佛家密宗的功夫,给同学们随便那么说一说。
    别人一叫你,你马上产生反应的时候,里面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样去体会,去支配练功,那作用就不一样了。这是高层次运用意识的根本内容。这样练功夫就上得更快,能直接走形神合一。这也可以讲是从开司认识自身,也是“当头棒喝”而明心见性的道理所在。如果我们平时总能守着自己,一动念都从里面出来,将来一旦受个大的刺激,周身一反应,神没出来,收回去感觉到里面的整体性了,那最少是“明心”。有的人气足到一定程度,当时就能见性了。一般在冷静、清静的时候感觉不到人的“性”。当急促地反应,全身一动,气、神联合在一起了,就感觉到它了。见性有个特殊的情况,就是周身一体了。有些人敏感一些,骑着自行车,前面来了一个人,车赶紧向边上一闪,一下子觉得里面的气“呼”往这边一闯。坐汽车有时也能感觉到这种情况。如果你能把神收住,全身气非常整、非常足的时候,意念里面一动,一收,把全身整体感觉到了,就是见性。当然这样见了性之后,虽然全身整体性感觉到了,里面内景感觉到了,但这个性见得还不真、不纯,还需要慢慢再培养。 
     我再强调:第一千千万万不要死于句下;第二不要非得任性去找,就是往里边一收,活活泼泼就完了,哪也别使劲,眼睛也别使劲往里边看,耳朵也别使劲往里边听,用意念往里边去集中,一聚一呆就行了。本来过去讲: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以前不是谁来都给教,一看不行,就让搞这个去,搞那个去。你这么一呆,老师这么一说,你一收就完了,能进去就进去了,有的有水平一下就进去了,明心了。明心以后得见性,得慢慢去练。等里边发生变化了,里边有东西了,就见性了。见性后,请有功德的师父印证。
     中国禅宗的六祖惠能,认为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明心见性,一句话就完,他把过去禅宗的方法都打破了。
     从练功方法来看,武术练功,丹道练功,佛家的禅宗到最后明心见性的练功等,也不相同。但是无论那一种练法,到了高层次时,都必须有意识练功,必须从修养意识来练功。咱们讲的修养意识的全部内容,就是从小我开始练起,把小我练得健康了,然后慢慢一步步把我练大,练成大我。前面讲修养意识的内容时,讲了道德、中和之气、情趣、偏执和大我这五个方面,其全部内容就是一个人从小我到大我的这么一个过程。
    有时练站庄或者练静功,练着练着忽然一愣,心里一激灵;或有时晚上坐着,好象犯困了,身子一“忽愣”,感觉激灵一下。那一“激灵”就是从自我意元体出来的。有时练功安静了,觉得身上激灵一动弹,意识里面那种感觉(不是身体动触)是从自我意元体发出的。我们要经常想,经常琢磨。平时正聊着天,忽然有人喊“小李”。你就“哎!”这一答应就是从里边出来的。你精神集中干某件事的时候,一开始叫你,你听不着,再叫你,当你听着的时候,里边激灵一下子,这一“激灵”,就是里边自我意元体动弹了。
     所以说练功之后,一旦开悟,什么事都可以知道。六祖慧能是个文盲。他赶集听见一个人念《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就悟了。去找五祖。到了五祖那儿,就让他捣米。半年之后,让他当“接班人”了。他听了听那句话明白了,以后再练功。练功之后,什么经他都会讲。他不认得字,也不念经,也不看。到哪儿讲经时,讲什么经得别人念。他避难上一个村子里边去,一个居士念《法华经》,背了好多年了。居士请他讲《法华经》。他说:“我不认识字,你念。”居士念,他就听着。“(释迦牟尼佛)因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佛之见,悟佛之见……”“啊,停一停、停……就到这儿,《法华经》的根本!关键就在这儿呢。”就这样给人讲道理。他知识哪来的?就是从空间当中提取的。因为空中有各种信息混化着,你能把它提出来就可以了。但是还没来的未知事物,信息还没出现,那就不知道了。古人不能预言原子弹就是这个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9 23:17: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只要一发念头,就离开了意元体,就不是认识自身了。现在要往里反映,意元体要发而不发,不发还要发;发的一刹那直接体会,一下就体会里边,这就是过去佛家所说的“当下即是”,一说就是里边。赶紧体会里边。那一刹那本身就是体会,要发命令本身就是体会,这是最难的。真会这么做了,一发就到里面去了。如果一旦体会到了意元体那种活动状态,真正感觉到里边了。这就是过去佛家所说的“明心见性”,也叫“顿悟”,就是一下子知道了意识是什么样了。过去说能达到这种素质的是上上等的人,一下子能体会到里边了,这里面的东西就都知道了。那就不需要提取信息了,直接在里面都能感受到了。而常人是意元体里面有什么内容,得用信息集中能量,能量到一定程度,才能感觉到它,认识它。提取记忆就是这样的,开悟后就不需要集中能量,一下子感觉到里边了,而意元体中、宇宙现在有的信息,它这里面都有。就一下子全部明白了,不需要提取信息。在这个时候,发意识指令的、研究的主体是意元体,研究认识的对象也是意元体,发出的意识,能够返回到意元体自身,这样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直接合一了。 为什么古人讲没有明心见性之前开口动手便错?佛家讲不可言说,不立文字?就是因为你一动意念动到外面来了,本来里面没个念头,它里面一动直接往里返。所以练智能功就是要直接体察意元体的状态。当发命令的和被体察的合成一个,直接感觉到,直接合而为一了,那就是明心见性了。那就是高层次。
    不执着就相当于“开悟”、“明心见性”。但不是不说话了,不干事了,不想事了。开悟之后他们也写书、著作,也著了好多经典以及对经典的注解。他们也动脑子,他们的意识活动怎么就不是虚妄了呢?因为他心里像明镜似的,心里清清亮亮的,外面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不像一般人心里想什么,嘴里就说什么、干什么。 看一个人开悟没开悟,就是在关键的时候打激他一下,看看他还能不能冷静地处理。以前说有两个和尚,一个和尚已经开悟了,另一个和尚知道他开悟了,但是不服气。在一次过河的时候,另一个和尚把他推到了河里去要淹死他。在这么紧张的时候,他那儿还是空空荡荡的。一般人肯定会说:“怎么回事?”而他却说:“原来如此。”心里面很明白、很清楚。如果你能做到外面怎么动心里不动,心里面明确起来,那就解决问题了。 佛家讲开悟的时候,往往是乱七八糟,闹得你没辙儿的时候,心里想、想、想,没有往外放出来,里面一动弹,一下子开悟了。有一个和尚,讲法讲得很好了,一个有本事的和尚找他去了,谈了几句话说:“你这个不行,找某某去吧,他是一个渡船的和尚。”他也不认识,找到那儿跟他一说话,那和尚问了一个禅宗的问题,刚说了几句,便一杆子把他打到河里去了,叫他赶紧说。他这么要一说,一想,开悟了。如果你想“淹死了,淹死了,咕  咕  喝水了”,那就坏了。在非常紧急的时候,往心里面一去,没想别的东西,就开悟了。在那个时候,想问题很紧张,要淹死了也很紧张,一出来又把他按进去,出来又按进去,要死的时候心里还想着问题,又不能说出来,一下全身通了。所以说并不是不能想,应该想而不执着,从内里统一起来,那才行。
    为什么好多和尚练出功夫来?因为他们都吃了很多苦,在吃苦的过程中把自我立起来了,开悟的“悟”是一个“心”和一个“我”,用立着的心来立我或我把心立起来。这就是悟字,这心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元体立起来,立起的心就是我,能感觉到这东西了就是悟。心要立着,就比躺着费力气,你没有力量,心怎么立起来?力量就得靠练出来,没有苦练,没有顽强的意志,是悟不了的。非常软弱的人能悟了?没有一个。自我没有我,哪儿悟去?你冲不出去,我被包起来,连找都找不着,想都想不着,一想不是情绪,就是参照系。好多人一动就是情绪,连里边参照系都找不着。有些人自我感觉不错:“我怎么怎么着,我很有主见。”那不是你有主见,那是参照系的。是把人家的想法打到你参照系这儿变成你的了,你做了别人的奴隶,自我意元体要干的事做不了了。按别人的规定性做去了,自我的自由就没有了。
    开悟,从那往里边一动就对了,那个动谁也代替不了你。开悟得自己练,老师帮忙,自己慢慢修,到里边一下感觉着了,就开悟了。这个过程不是返还,而是上升了。就是有了非常多的常态智能知识也不固执,从知识上还能开悟呢!现在全国都搞教育、教学,就相当于教化开悟嘛。这都是好事情。
    传统气功练功就这么两种练法,一种,告诉你不要搞理论,就练。比如咱们意元体精神活动,不告诉你精神什么样子,实际就是让人来懂得精神是什么样子。明心见性,就是明了精神是什么样子,什么样的运动。他不告诉你什么样子,让你想。怎么想呢,给你出个题,比如佛家(佛家攻意识攻得厉害),问你生前本来面目,没有生以前你什么样?自己想去吧。琢磨这个不是生前,那个不是生前,琢磨、琢磨,噢!琢磨到那种非有非空的景象了,感觉到那种情况了,得到它了,那就有本事了,“明心见性”了。这样练的就称为“宗”。宗是根本,直指根本的,“禅宗”就是这个意思。再一种是给你讲道理,讲这是空的、那是空的,从道理上讲通了让你按道理去做,那叫“教”。“宗教”就是这么两个内容,这是讲修行的。我们现在一方面给你讲理论,让你知道里边是什么样子;一方面让你以理作意,按照理论去作意念活动,让你自己想,琢磨、琢磨,想里边那个样子。这两个结合起来就能快了一点。就是说,讲的是无形无象的,把无形无象给你讲清了,你就琢磨琢磨,想想想,想出那个形象之后,一琢磨一套,感觉到了,感觉到了把意念一放,好了,功夫就有了,解决问题了。智能气功即浅即深,浅中寓深,理即是法,法即是理,理法圆融,理法不二,符合传统气功里圆顿功法、上乘功法的要求,道理就在这个地方。
    以前佛家的明心见性,实际上就是用超常智能认识到、看到、感觉到自己意元体的体性,但是有了超常智能,不一定是明心见性。超常智能通过练功可以先有,而有了超常智能如果不去返回来体验自己的意元体,去感知自己意元体的体性,不到这个水平是不能叫明心见性的。一旦练功练到明心见性了(那是个全面的东西),超常智能就比较强了,在这个时候他们看到的日常生活的具体事物都不一样了,传统气功叫“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所以,除非真正明心见性的人是有意识地跟你说话,否则,他回答的话,听起来像是说胡话。
     刚刚明心见性之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但是慢慢功夫再上长,和常态智能相结合以后,则“看山又是山,看水又是水”,也可以照常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了。这时的人有了意识上的自由度,就可以用超常智能来直接统帅自己生命活动了,当然那还需要继续锻炼。
    一开始,明心有个能感所感,到了见性就没能感所感了,到了那时候,才成为一个。一开始还不是一个。
    禅宗的“明心见性”就是把意念直接和意元体结合。 
    一旦能够把意识活动集中到意元体里面去了,有超常智能的人它就能够直接感觉到主体的“我”和被动的“我”合到一起了,比普通人要进步得快。普通人一想,只能想进去达到“明心”,一想主、客体的“我”合住了,可里面具体什么样子,还不是十分清楚。有超常功能——特异的透视功能的人,往里边一看合进去了,就能感觉到里边那个样子。有的人可以感觉到了可还定不住,有“慧”得有“定”,只是发功能那一会儿神稳,一放他又不稳了,让他连续发下去也受不了,就只那一会儿还可以。这就是有“慧”而缺乏“定”。他们这个“慧”,是先天带来的“慧”,“慧”把气消耗了,再练“定”定不住了。我们练气功要从“定”上练起来,精神集中,但没定到一定程度,就还没开发出“慧”。定和慧很均匀了这是最好的。偏于“定”不好,偏于“慧”也不好。我现在提倡同学们从定上走,从定上开发慧,达到“定慧匀等”。要同学们练定势就是要练“定力”。有了定才能生发出智慧来。普通人没有先天带来的“慧”,如果再不从“定”上去开发,“慧”从哪来呀?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练功,一点一点的磨,给大家讲理论讲道理,都是真正要打破我们常态智能参照系,要我们到高层次上去。 
     参照系一旦发生变化了,如果你的“慧”即智慧也形成了,在过去就叫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到高层次上去了。只有练功把超常智能练出来,把常态智能参照系打破了,再同常态智能结合起来那才行,光打破参照系超常智能出来了那还不够,因为超常智能出来后,看什么都不是什么了,人也不是人,物也不是物,谁也不是谁。过去有些练功的人一到大彻大悟后,“如丧考妣、终日默默”像傻子一样。那就是常态智能参照系打破了,到超常层次里面去了,这还不够,还应再返回常态里面来,常态和超常一体了才行,那才是真正的和光混俗,一切融通、一切无碍。这时看人才又是人,物又是物,有区别了。但这时的区别在心里面没什么感觉,你张三说话,李四说话,但是他不动心了,心里面平平等等的那是“妙景”了!嚷两句,吵两句也行,可里面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的一平如水,完全一样了。这是达到内外如一、真正对事物明了了,而且明了后连到一体了。但只是你这儿有个“像”他那有个“映”,属于真正的客观唯物论的反映论,你有什么反映一下,反映与它本身没有关系。比如镜子本身并没人,你这有个人,显出个人来,只是显现出来的。张三来了,显出张三;李四来了,显出李四;张三、李四一块来了,便一块显出来,都走了还是空的,对它自身无所谓。当然那个境界是超常和常态合为一体了,对周围那是真正的自由了。 
     过去佛学讲明心见性,一旦打破无明桎梏,无明破了,实际上是把常态参照系打破了。
     所以自我不易找到。“我找”,一找就不对了,参照系发的命令,参照系起作用了。到哪找去?“我不找”,也还是参照系的作用。找不行,不找也不行;一找又不对,不找又永远找不着。所以要用察照,一说要找,不出找的概念,马上找进去,“找”一动立刻变成行动一下进去,那个找本身就是。脑中一想要找,不动弹、不转念,当下就是。这就是佛家说的明心见性。一动就是,那才行呢!
     以前讲过船子和尚打药山徒弟,药山刚说要说话,“啪”一杆打到河里边去了,他刚露出水刚要说,又被按下水去。因为一说出来就错了,又要说又被按入水中,要说不能说的时候,“噢,里边那个东西”,自我找着了。自我就是明心见性那个性,我们所说的意元体自身。只要是你的参照系起作用,就错了,就不是自我了,这叫错认主人公。
    青年与成年时期一方面练气功、练习使用超常智能,一方面学习气功与超常智能的理论,自觉地加深对超常智能的认识。当有了一定的超常智能后,一方面要用超常智能来完善自身,一方面把超常智能应用到前述的各个领域中去,在实践中提高超常智能水平。这一阶段,要注意与大自然的整体联系的锻炼,要善于把外在混元气摄入自身。要注意深入、精微地体察不同层次的混元气,如果能体察意元体的真实景象,就是佛教禅宗的“明心见性”之功。在此基础上可以练“无中生有”这一层次的超常智能,进而练“有化归无”。当具备了“有化归无”的功能时,把这一功能施于自身,就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通过对混元整体理论的学习,加深对混元整体特性的认识,从而逐渐增加意元体参照系中的超常智能信息的内容。只有脑子里混元整体理论的概念多了,当你有了功能才能认识它。过去佛家讲“悟后方修道”。在你还没有开悟以前的练功不叫修道,只是预备阶段,人没发生质的变化。道家练功最根本的是玄关,当你还没有体察到哪是玄关,玄关是什么样子时的练功,过去讲是白练,你只有感觉到玄关,从玄关里面去练功,这才能进到大道里边去。这时练功每前进一步,才是脱离凡夫一步。悟就是悟出那个真正的道理。以前古人只讲几句:什么心、性、识、道、无形无象、恍恍惚惚,就那么点词汇,讲不清,越讲越糊涂,所以老师就让你去悟。当你悟出来了,感觉到了,脑子一想它,一作意,再去修去。“悟后方修道”是这个意思。“作意”是我起的词,就是用意识把过去的形象、过去感觉到的东西回忆出来,使意念和它结合去。现在你还没有悟,我们就把悟出的道理、正确的道理,结合现代科学先讲给你,《混元整体理论》那么厚一大本书,都是讲这个的。所以,虽然你还没感觉到它,但是,先通过学习,从道理上弄明白了,然后按理论去作意,也能帮助你沿着道的要求去练功。当然,我讲的道理和你亲自感受的不会完全一样,还是有区别的,但它们近似了,懂得了这个道理,你就有个指导了。学会超常智能理论之后,就学会用超常思维来支配你的思想活动了。慢慢参照系变了,脑子里一动自然就符合这个整体,功能自然而然也就出来了。所以,学习混元整体理论不能光背书本。你得经常按整体性来体察自己的生命活动,在生活中处理事情要发整体信息。这就需要用超常智能的理论去打破常态智能的习惯,把常态知识变一变。
     先天素质比常态人好,意元体中常态智能信息量,优势反应不那么突出,功能也不很混浊,基础比较好,对各种刺激反应比较均匀。有了这样的前提,他受到外界的刺激(如日常生活当中受到惊吓),就容易出现整体反应,而呈现出超常智能。临济宗的当头棒喝就是这个道理。一打,一机灵,内向性的机灵到意元体里边去了,里面整体化了,这就是开悟,明心见性。如果整体性反应是外向性的,跑到身体上来了,那就不行了。
    脑子转向了,把北说成是南,南说成是北,一到熟的地方,突然明白过来,脑子是整个转的。如果平时内向性运用意识用的好,这时脑子一转的那种状况他能感觉到了,也是明心见性。安静之后,门“吱”一响,或静的时候,“唰、唰……”的脚步声吓你一跳,若不往外反应,一向里,就出整体性反应了。佛家讲:“担水砍柴皆是道,洒扫应对尽通玄”--洒水、扫地、应酬的日常事物都可以通到玄上去--就是这个道理。只要随时随地内向性运用意识就能解决问题,练气功反复强调意识内向,道理就在这点上。实际上大道就是这么个问题。
     第二种情况就是病或者被囚起来而出现功能了。我想周文王演《周易》在正常情况下绝对完成不了,只是由于商纣王把他囚起来了,没有那么多事,也知道出不去,死心蹋地在那呆着,一安下心来,超常智能开发出来了,《周易》就搞出来了。有些是得了一场大病,而出现超常智能。当然,还有有了功能而出现病的。有的人一受刺激,意元体参照系一变化,生命活动变了,一下适应不了而出现病态:迷迷糊糊,吃不下饭、干不了事、自己支配不了自己等情况。如果先受了整合,出了功能,而后有病态,随着功能的越来越自主强化,慢慢适应了,病就好起来了。而先得病,后出功能的,脑子有感觉了,出功能了,但病并没有完全好。两者是不同的。
    过去有一个和尚总也不开悟,有一天走到一处,一个歌妓正在唱艳诗,其中有一句,“你既无心我便休”,如果你没心我也没心了。他听了这句,就开悟了。听艳诗开悟,这是高僧楼子和尚的典型事例。“你既无心我便休”,楼子和尚从气功、佛教禅宗的高度领悟到:识神是你,佛性、元神是我,我也没有,你也没有了,一听艳诗他脑子一动——开悟了。
     好多语言稍稍一动就能变成内在的精神世界所以说,真正长功夫可不一定在具体什么时候能够开悟,你真是做到了内向性运用意识,经常注意到意元体当中去,随时随地都可以开悟。过去讲,风声皆是广长舌嘛!刮风都是佛在说法。所以同学们真得要从内心世界去起作用、去练功夫才行。
     不打破常态智能的参照系,你特异功能再强,按照过去讲,照样还属于凡夫。佛家讲这都属于魔障,真正有了功夫,真正的超凡人圣,得明心见性,光明了心还不行,还得见性——打破无明窟子。一个桶,底要打掉。意识里边这个底,就是参照系本底,参照系打上的那些烙印。把常态智能参照系烙印打破,不固执它,真正建立超常智能参照系,使超常智能信息在参照系里边占据了主导地位,到那个时候才进入圣流。
    有多少明心见性的呀?现在和尚里边,别说见性,连明心的也还没见着一个。明心见性不是那么容易,一辈子也不一定能够明心见性。现在从台湾来了一位佛家大德,在临济寺讲安祥禅,他根本就不提明心见性了,说你能舒舒服服、安安祥祥、高高兴兴,这就得了禅宗三昧。象这样佛家东西的根本点就没了。既然佛家根本点没有了,那我们现在还讲它干什么呢?你不讲它,不等于不往这个方向走。我们通过学习智能功把这些理论弄懂了,将来再把超常智能练出来,超常智能反过来往里边一通一走,照样可以进人明心见性层次。当然我们不称之为明心见性,那是一个功夫层次,应该是建立圆满意元体之后的那种超常智能状态。
    中国的佛教存在将近两千年了,从古到今,真正有几个明心见性的?没几个,你别看《高僧传》中写了那么多的高僧,你认真地看看,分析分析,他们并没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不是那种状态。我们现在是从常态智能搞起来,从常态智能进入超常智能,从超常智能再返回意元体里面去。这么走,才是到了根本点上。
    各种功能可以从练功达到的整体水平来实现,也还可以通过一定的具体方法来实现。如果是从意识修养、从气量增多这个方面去练,当你达到了一定水平,意元体参照系打破了,明心见性了,那时一切功能都出来了。那是整个脑子每个部位的优势灶都没有了,都非常平静、非常匀衡了,整体功能都变了。现在我们练透视法呢,那是先练破除对光的级联放大效应,使其不起优势反应,这么一来,也就能透视、感知了。我这样说,同学们可能会想,那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把偏执打破呢?你可以单一的练这样的功能,通过直接看、看、看,看累了,它就“罢工”,优势反应不起了,这样整体性显现出来了。
    性功的玄关窍开是一特殊情况,此玄关的“忽地一觉”本身,就是玄关窍开,但它是旋开旋闭的。关键是在开的这一刹那,能够入得关去。需知“忽地一觉”后,无论意识中呈现出的动态或静态都已不是玄关了。只有“觉”的刹那间,才是意元体本身的体性,唯有于此时意识内向体察,才能入得其内。这决非一般人(已形成意识外向运动的习惯)可一蹴而就的。只有经过艰若卓绝的内向运用意识的锻炼后,才能在一定条件的促发下呈现出来,这与佛家的明心见性很相近。 
    禅宗练法即讲明心见性。什么是性?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心性即佛性,佛性也即心性。此即见性成佛。佛性为性的根本功能。能领悟到、感觉到性中的状况,即为佛性。佛性无所不在,上至佛,下至虫蚁皆有佛性。所以达摩说众生都是佛。之所以不能都成为佛,是因众生被世俗所迷惑没有开悟。佛不是修来的,只要能“始取自心,见自本性”,即把本来具有的佛性、心性找出来,就能成为佛。所以达摩讲:“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要练功就是个心,心是无形无象的,见不到心,可以给你一个,你意念一动就是心,此即直指人心。就是说练功要在意念的最根本处练功。譬如演驴皮影戏的,拉线的人即相当佛性。练功不要光从影上练,要深进去到最根处。道家的玄关也是如此。到最高层次,佛道两家是一样的。
    佛教来源于印度,禅宗之初祖称印度之达摩,但禅宗之真正创立实始于六祖惠能。在惠能之前只有修禅,而无禅宗。禅宗分南、北两派。北派以神秀为代表,所倡“置心一处”的功法,与小乘之修禅相类,以意念专注一境,从而引发智慧。它与古禅不同之处是用智慧分辨事物之物质性是因缘和合而非实有,从这方面走禅。南派以惠能为代表,主张“即心是佛”。他认为“世人性本自净,万法在自性”,只要去掉妄念,内外明澈,就以顿见真如本性而自成佛。因此其修炼方法是“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完全直走精神,而不讲四禅八定。对于精神的虚灵和无处所不但要感觉到,还要证得。而要证得它就必须精神十分宁静,意识内向,集中于一点,使之深入进去体察自我意识的运动状态。意识运动是意元体内信息运动的过程,当感知到意识运动,就是使意识活动返还于意识自身。这就是禅宗修炼的高级境界,也就是进入华藏世界了。在讲四禅八定时讲过,当从空处定到识处定时,意识从守虚空进而守意识、体察意识活动时,如果使能守与所守合一,即意识活动返还意识自身,然后让意识充斥身体每一个部位,身体的变化就达到高层次了。惠能的南派就是这样修炼,直指人心,直接去感知意元体,所以不需走四禅八定。惠能虽不识字,但融通佛理,讲经自心性出,用现代语言讲是通过组场传递信息,往往可使听经者顿悟而认知意元体。惠能之后的僧人没有惠能深厚之功力,便采用当头棒喝的办法,即于修炼者提问时棒喝交施,使修练者刹时茫然不知所措,而心地湛然,能感与被感合一。此时老师在一旁指出“当下即是”,修炼者当时如能收拾身心,便可认知意元体。在认知意元体的基础上进一步修炼,顿悟渐修,进入意元体去体会,便真正做到修为修证了。
    智能气功提出了意元体理论,在练形神庄的龙头动作时,认真体会画∞字时头内的感觉,在大脑气路都通了之后,亦可认知意元体。当走路迷失方向,错误判断方向时,突然见一熟悉的地方猛然辨明方向,是认知意元体的有利时机,这时脑子突然从误判方向中转过来,刹时头脑里参考系发生变化,就是意元体里认识活动最根本之处变化,如立即能认知到,就基本上进入意元体了。
    王重阳也力主“三教圆融”,他说:“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三家相融合的基础是“道”,故曰:“三教者不离真道也,喻曰:似一根银树生三枝也。”在修身方面,他提出以明心见性、养心炼丹、含耻忍辱为内修之真功;以传世济世、救急解难为外修之“真行”。功行双修,以得道成真,故谓之“全真”。显然,明心见性是佛家禅宗的修持要旨,含耻忍辱亦有释家的痕迹,养气炼丹则是道教的本色行当。济世是儒家的原则,救急解难则大有墨侠遗风。“全真”丹学可谓集大成者,故于后世影响极巨。王重阳有这样一首诗,曰:“好相如如莫外持,心神便是汝真师。古人公案须搜获,自己家风要骋驰。细细得通前觉通,盈盈澄正旧慈悲。慈悲清静俱双立,顿悟全无物物縻。”这首诗以明白的语言点出了学功、练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慈悲”和“清静”的前提下),要以自己的心为主导,师法古人,而不拘于一格;学习古人,要有自己的特色(家风)。
    禅宗强调的是心性的运用,以明心见性为宗旨,故于气功学的理论和方法是有巨大贡献的。
发表于 2011-1-7 11: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混元灵通
 楼主| 发表于 2011-2-22 13: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一词最早是达摩来中国后提出的。逐代下传,至六祖慧能以后,佛教禅宗练法讲明心见性。按佛教理论,心即佛,佛即性,叫心性,心性即佛性.众生皆有佛性,之所以不能成佛是因被世俗所迷惑没有开悟。佛不是修来的,意念一动即是心,只要把本具有的佛性、心性找出来,就能成佛。此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明心见性"。道家认为:万事豁开,过去的事不回亿,未来的事不去想,现在的杂念放弃,心中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知觉,无思虑,似乎五蕴皆空,四大皆虚,只有一轮明月,就是"明心见性"了。
  智能气功科学理论认为,传统气功所说的"心"、"性"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活动,也即意元体本身固有的功能体性。明心见性的实质是用超常智能感觉体认到了意元体的体性特征及运动状态。明心见性之后,偏执的常态参照系已被打破,意元体的全部功能得以展现,人对客观世界(包括自身)的认识也突破了局部特征而进入整体化层次;因此,与常态智能状态下的感受大不相同,古人谓之"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对这种超常智能状态下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用常态语言是难以描述的,故佛家又称之为"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具体分折,明心见性应是两个层次的功夫。"明心"只是念头发而未发时返回意元体本身,当即体察到了意元体那种虚灵状态,意元体本身并未发生变化(详见"明心");见性则看到了念头本身,看到了意元体里产生一般念头的活动背景并打破了原有的偏执参照系,从而使意元体本身的体性发生了变化(详见"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功夫尚未至极点,在此基础上可以练"无中生有"这一层次的超常智能,进而"有化归无"。把"有化归无"的功能施于自身,则可进入出神入化境地。



[明心] 佛家语。指气功修炼所达到的一个功夫层次。智能气功科学理论认为,佛家所谓"明心"实质是意识活动在萌动的一刹那受到控制不外放而指向、返回意元体参照系(意元体)本身(但未穿透参照系),从而体认到了意元体那种空洞无涯的体性状态。进入明心境界有两种情况:一是收视返听的锻炼按意识指令进行,当视听"收"、"返"到极点后,意识发出的收、返指令与往回收、返的意识动作合二为一了,从而体认到"能发"、"所发"、"能收"、"所收"本是一如、了无二致,此是渐法;二是有一些素质较好的人听老师讲述"明心"的实质是意识收归意元体本身,当即体认到那种"虚灵"状态,此是顿法,即所谓当下开悟、"一说就是"。佛教密宗中脉修通后看到明点尚未进入明心境界,如能在此基础上意识往回收到明点里面,体察到里边又是空空荡荡才是明心。



[见性] 原为佛家语。后道家也有讲见性者。指气功锻炼所达到的一个功夫层次。古代不同功门,对见性的标志说法不一。佛教密宗把修成之明点谓之见性,道家练养派把结大丹的"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的境界谓之见性,其实意识的功夫都尚未突破局部特征的偏执性。
  智能气功科学理论认为,"见性"是练功开发出超常智能内视自身肉体内部比较清晰后,收神而视意元体自身。这时的内收不仅使意元体的体和用都发生了变化(打破了偏执参照系),而且收视进入了意元体之中,从而呈现出一种内外无别、质地均匀的特殊状态,人体自身亦成了一个了无分别的整体与虚空结合在一起。此时,人体内外皆是一种无分别的实在但又难以名状其实有特性,人体内外皆灵通无碍但又非一无所有;意元体的功能得到全部展现,其穿透力达到无微不入的境地。功夫至此如能再把意元体充斥于自身毫末之内,达到形、气统一于神,则可进入形神惧妙之实象层次,即意识混元。
  见性还有另外一种特殊情况,即在全身气非常整、非常充足的时候,突然受到某种刺激,意念在里面一动、一收,感觉到了周身的整体性。但此种见性并不彻底,还需继续修养。


 楼主| 发表于 2011-4-8 13: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用超常智能打破偏执意元体参照系的禁锢。如果真正能够从理论上悟通,自己真正思考出来,而且有所体会,有了修证,开悟了,那就一下全解了,后面的都可以不要了。如果仅从道理上懂得了,光会说,意识里还没起作用,只知道我执是怎么回事,人有什么特征,和大自然有什么不同能说出来了,可没有真正使这种思想在意元体里面起作用,使它渗透到生命活动当中去,那还不是开悟。

    他本来要你体会里面的那种状态。意识里面要没有杂念。前念停,后念不生,当中这一下,很清净了,什么都没有了。这一清净,不就是意元体安安静静的状态吗?不需要反复找,意元体在哪儿呢?一停,这个境象意元体没活动呀?当然里面还有细微的活动,但一般的活动没有了。这本身就是意元体的活动状态。它就是意元体。这么直接就够了。所以说前念迷即是众生,后念悟即是佛。你悟了再迷又是众生。你这一悟,就是它,把它坚持下去就解决问题了。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道里面得有动静的活。意念不住到一个事上,就通流了。住,就被束缚住了。

无念无住无相,能离开一切相,心就清净了。这样就解决问题了。这是最根本的。任何相上,不要着这个相就是无相。在这个境上,你不让他染着你,就称为无念。

  佛法世法无二法,佛如魔如本一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首页|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智能气功 ( 公案备案37132302000287 网站备案 鲁ICP备11011354号-1 )

GMT+8, 2024-4-29 01: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