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8590|回复: 0

Ⅰ气功与文学艺术

 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0-11-10 17: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气功与文学艺术
文学艺术是人类的精神财富,也是人类智能活动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它和以
精神、心性修养为主导的气功有着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
源头。
一原始艺术和上古气功
图腾文化的主要内容是在各种祭祀、祈祷仪式上的原始舞蹈、音乐(包括巫
术咒语)、原始绘画(包括各种脸谱)和各式各样的原始的装饰品等。所有这些
都是以仪式的巫术活动为中心来展开的。而原始巫术在本质上和上古的气功是同
一种实践,因此,原始舞蹈、原始音乐等原始艺术和上古气功必然存在内在的联
系。比如,原始舞蹈是后世舞蹈和武术的缘起,其动作固然不乏模仿万物的因素,
但其核心部分是巫者在某种气功态下的自发动作。当代气功自发动功的实践经验
表明,气功态下自发动作是在某种意识(或潜意识)定向诱导(控制)下,体内
气机被激发,或内气与外部之气(包括自然之气和他人、他物之气)相感应而引
发的,其基本特点是“气”引“形”动。所以,可以认为原始公社时代,人们(尤
其是巫者)在气功态下的自发动作,是原始图腾舞蹈的起源,也是后世舞蹈和武
术的发轫点。实际上很多舞蹈家(尤其是舞蹈名家)在进入角色时的精湛表演,
都是在某种气功态或半气功态下实现的。本世纪20~30 年代,世界级的美国舞
蹈大师邓肯在她的自传《我的生平》里有很多这样的记载。
二音乐和人的生命运动
音乐的起源和原始舞蹈大抵相同,不过,音乐(尤其是声乐)似乎和人的生
命运动的内在规律有着更深刻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在各种艺术形式里,“乐”
受到古人的特别重视。先秦儒家更把“乐”和“礼”并列,把它视作修身实践的
基本内容。黄老和医家更应用五行学说把五声和五脏之气化、气运对应地联系起
来,认为“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
礼,羽动肾而和正志。”(《史记·乐书》)这是牵强附会吗?不。五声和五脏的这
种对应关系,是古人在气功实践过程中通过内景而体察出来的,并且应用“五声”
和人体五脏气运的这种内在联系,创编了多种气功功法周潜川辑录的小炼形功法
和流传千余年的“六字诀”等等均为其例。 五行说不但和音乐有密切关系,于
舞蹈亦然。和武术一样,舞蹈动作的窍要亦在于手、眼、身、法、步。此五者被
武术界称为“外五行”,与之相应的心、肝、脾、肺、肾,则称为“内五行”。二
者之中以内五行为主。因此,在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也是音乐、舞蹈艺术的
一个指导原则。而其所以如此,在于音乐、舞蹈和人体内部气化过程的固有联系。
三美学和气功
美学是文学艺术的指导原则。在中国古典文化里,关于文学艺术的美学原则,
是和人的修身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的。这一点,《礼记·乐记》讲得很明白,它
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
欲忘道,则惑而不乐。”这段话告诉我们,音乐(乃至一切文学艺术)是足以移
情易性的。既可以陶冶性情,淳化道德,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可以激发人的动
物本能,以欲乱性,使人堕落。因此,作为一个人,对于音乐(乃至整个文学艺
术)的评价的美学标准应该是“以道制欲”。这个“道”是什么呢?先秦儒家的
要求是“乐和民声”,是“大乐与天地同和”;道家主张“法则自然”,而“人生
而静,天之性也”,故主静。无论是“和”,还是“静”,都是指人修身所达到的
境界,或者说是人在气功态时的精神状态。而“和”和“静”又是先秦儒家和道
家提出来的关于文学艺术的美学原则。反观风行于当今的现代派,野兽派的艺术
创作(尤其是音乐艺术),他们所追求的是“刺激”,是对人的动物本能的激发,
故他们的美学原则就是“以欲忘道”,其结果必然是“惑而不乐”——刺激而已。
看来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美学原则,在今天也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这是因为,
这一美学原则是和人的生命运动的内在规律相符的,是从精神和肉体统一的天人
整体观出发的,是建立在气功实践的基础上的,因而具有普遍的、永恒的意义。
四灵感•直觉•气功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的发展靠的是感性经验的积累和理性的逻辑思维;而文
学艺术的创作靠的是形象思维和直觉、灵感。另一方面,如前所述,气功实践作
为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它和常规认知方法的一个根本差别在于:后者是经验和
逻辑思维的结果,而前者则是直觉或灵感。这种直觉是人在气功态下所特有的,
或者说,这种直觉和灵感来源于气功实践所激发的超常智能。因此,从认知模式
或思维(如果可以称作思维的话)途径来看,科学上的发明创造,尤其是文学艺
术创作的灵感和气功实践更为接近,或者说有共通之处。所以,气功实践必定大
大有助于文学艺术的创作,而文艺创作的实践亦有益于气功修身,如果这种实践
符合气功美学原则的话。关于后者,历史上的和现实中的实例很多;而对于前者,
我们的祖先早有认识。前文所引《庄子》讲述巧匠梓庆善制鐻的例子就说明了这
一点。与此类似,庄子曾提到过一位唐尧时的巧匠,名叫工倕,他用手指一转,
画出来的东西比用规矩画出来的还要好。其所以能够这样,是因为他“指与物化,
而不以心稽,故其灵台一而不桎。”而“灵台一而不桎”正是气功态下的精神境
界。
五文学作品中的气功
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作品里,有许多关于气功的描述。比如《诗经·曹风·鸤
鸠》中写道:“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说的是君子修身,
外敬而内静、专一而心定的道理。荀子曾引用它来阐述“治气养心之术”,他的
结论是:“故君子结于一也”,突出了“一”在他的修身之道中的重要意义。 
从战国到明清,很多文学家都是精于气功的。这在他们的作品里都有所反映。
比如,前文已经引用过的大诗人屈原的《远游》诗,他用浪漫主义的笔触,记述
了古神仙家食气修真的方法,深得后人推崇。王夫之认为:“已尽学者之奥”,而
魏伯阳以下诸人皆本于此。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也曾用诗的语言写下了他练
功的心得。他在《咏怀》一诗中说:“行立与坐卧,中怀澹无营。”这和后来气功
界所说的“行立坐卧,不离这个”是同一意思,不过更具神韵。
至于《西游记》、《红楼梦》、《封神演义》等等古典小说名著,已经有许多学
者从不同的方面指出了其中的气功含义。有些作品(如《西游记》)到底是小说
里反映了气功意识,还是借小说讲气功,目前还难以定论。但不管怎么说,气功
实践、气功意识确实渗透于多种形式的古典文学作品之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QQ|首页|Archiver|手机版|联系我们|智能气功 ( 公案备案37132302000287 网站备案 鲁ICP备11011354号-1 )

GMT+8, 2024-4-29 03: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